读书||《黄帝内经》解上火

作者: 瞳欣晓萌 | 来源:发表于2021-12-13 02:45 被阅读0次

推荐编辑:缕缕芳香

推荐理由:《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明白生命规律,对于健康养生有很大帮助作用。本文从《黄帝内经》角度阐述上火,使读者体会到国学文化博大精深。


气、神、阴阳、五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学习《黄帝内经》,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要点,就是我们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而是要看到气、神、阴阳、五行这些层面。

在寒冷的冬日,最畅快的莫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涮羊肉。热腾腾的火锅为冬日带来更多生活的烟火气。火锅味虽美,但吃多了却容易上火。何谓上火呢?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黄帝内经》五行中的“火”。

《说文解字》中对火的解释是“火,毁也”,就是毁灭之意。《尚书》有云:火曰炎上。“上”,是指火的动能,往上走。“炎”,是指火的热性。火性本来是上升的,但一味“上炎”对世界则是毁灭性的。

在《黄帝内经》中,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人的五脏。其中火在身体上对应心。

生命的本性是:“一切无非颠倒颠,反者道之动。

”心火的本性是上升,但如果一个劲儿地上升,生命就毁了。反者道之动,就是生命一定要让上升的事物下行。

心火要下照肾水;肾水的本性是下行,生命一定要它上行,如此才能心肾相交。心肾不交的话,就是心火上炎,肾水下泛。心火上炎,就会舌红、头胀、头晕;肾水下泛就会腿肿、脚肿,人体就会得大病。

我们也可以从中悟出一个人生道理:如果一味地按照本性行事,就可能对生命有害,所以克制本性,让生命向好的方向发展,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我们总说“上火”。这个“火”从哪里来,要怎么降火呢?是要消灭“它”,还是收回“它”,这是个中西医思维的碰撞。

人体的火应该在哪儿?人体的真阳一定在下边,在丹田。然后胃这儿也得有点火,好腐化食物,叫阳明火。脾能运化万物的力量,叫“脾阳”。肝能代谢垃圾的能力叫“肝阳”。这些都是人体的正能量,阳气(火)。

在正确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就叫“正气”。而不在本经本位,跑到别处指手画脚的气即“邪气”。

那么它们是因为什么离开了自己的位置而变成“邪气”的呢?因为有别的东西(寒邪)占了它们的位置。好比鸠占鹊巢。

比如真阳之火应该藏在丹田,肾有寒,或肾收摄力不够,而逼火上越,真阳之火就由正气而变成邪气。所以一定要明白所谓邪气也是正气的变现。就好比人世间有些人的坏也是被逼出来的,而阳明胃火也是被胃寒逼出来,上行成为邪火的。心之少阴君火,得肾水温熏,而本应下行,但是因为肾有寒而肾水不温,心火则无制约,也易上行于舌。

因此一切“上火”相皆源于正气不足,所以其所经之处就发炎、溃烂。这就是所谓引起“上火”。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上火就喝王老吉”。这也是西医对待“上火”的思维—“灭火!”西医所谓上火即是炎症,灭火的思路就是以寒凉之物灭火,即用头孢等抗生素、消炎药来消炎。头孢可谓万能的“灭火器”。

西医所用的消炎药和寒凉清火药物虽能快速“灭火”,但是容易使人疲软、食欲变差,腹泻,因为病根(肾寒、胃寒等)没去,所以等人慢慢恢复后,一切又重新开始,又开始上火,始此疾病则反复复发。

中医的降火思维是引火归元。 有肾寒破肾寒,有胃寒破胃寒,肾收藏力不够就增加肾的收藏力,如此,把虚火邪火引回本经本位,让浪子回了头,神明归了位,变邪气为正气,才是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黄帝内经》解上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ce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