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他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生活教育是孩子的基础教育,它是通过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学习到的知识,不局限于课本,包含万物,在生活中快乐的学习。正如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同时,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学习的本质是自我学习。联合国教育发展委员会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所有的人生阅历都是生命成长的精彩课程。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是最大的学校。社会给了我们丰富的教育题材,也让我们从中获得了生存的能力,懂得了生活的价值。
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每一个节日,都是寄托了情感、蕴含着文化的时光。春节是生活的日常,它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路标,喻示着丰收、团聚、憧憬、祈愿、迎新,寓意周而复始,万象更新,春风入怀。在节日里,我们要让孩子懂得收集和珍藏人生中的每一次感受,用心体会每一次收成背后的每一种付出,每一段努力,每一个等待。
春节是我们文化里最生动的一个时刻,春节应该成为孩子们的节日,让每一个孩子感受文化的灿烂与精彩。这是生活教育、自我教育的最佳机遇。
过年不只是买新衣服,有压岁钱。传统文化在当今的青少年中普及率不高、认同感不强。所以,体验传统文化,了解过年的风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长可以给孩子布置一道以“年文化”为主题的寒假作业,就是让孩子在过年期间通过上网、看书,搜集关于过年的各种传说和风俗民情,让孩子在寻找年文化的过程中,知道十二生肖、团圆饭的由来等等。贴春联、挂福字、办年货等一系列节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乐趣,在劳动后收获成就感。在保证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鼓励孩子放鞭炮、放烟花,毕竟清脆的鞭炮和满天烟花装点的春节才能显示出它最大的魅力。也不妨让孩子参与包饺子的整个过程,从准备原料一直到全家围坐享用,全家人的闲谈也让孩子参与,耐心聆听孩子的发言。这是一个完美的春节“教育”系统。
孩子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其心理能力和社会性。因此,春节是促进孩子社会交往的好时机。春节期间亲友互相走动,孩子与各方面人打交道的机会很多,其中包括与不同类型的成人和相近年龄同伴的交往,从中孩子会获得不同的社交经验。客人的迎来送往,沏茶倒水,理应让孩子在场,更重要的是尽量让孩子能够听到与客人之间的谈话。成年朋友、同窗之间,大多谈的是当年共同生活和奋斗的日子,其间自然会有很多的陈年趣事被提及,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便能分享到父辈们做人交友处事的经验。
社交礼仪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孩子懂礼仪既是要求又是学习的内容。春节期间对孩子而言,尤其要注意个人仪表礼仪、见面礼仪和餐桌礼仪。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成年人都缺少基本的社交礼仪,因此,家长要自律,有意识地做好榜样。
读书是一种必要的自我教育,和孩子诵读那些经典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一起查阅关于春的文字记载,共同感受关于春的翰墨神采。
近年来博物馆文化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当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到美术馆去好好地看一幅画,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自我教育。艺术作品背后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学、文化背景和精微的隐喻,看画时如果没有任何文化历史方面的准备,很可能匆匆浏览而过而无法得到更加深入的体会。
一生之计在于春,每一个孩子都站在人生的春天里,都是一朵朵蓓蕾初绽。在春天的节日里,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在田野里、在水塘边、在枝头上洞察丰收的契机,和孩子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