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要做糖饼的,但是因为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就没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再一次,失去了自己,默哀。
爱吃糖饼的习惯从小养成,至今难忘,因为它是奖励,至高无上。
木材在锅底噼啪地响着,美味的糖饼马上就要出锅了。
和面的过程是空白,制作过程的记忆从糖馅开始。妈妈总会用一只白瓷碗,倒一些糖,倒一些面,然后就用手抓啊,捏啊,直到成为一碗糖面混合体。至于比例,说不上来,正如梁实秋老人说的,中国人烹饪讲究的是个感觉,是神韵,而不是形式。至今惊奇的是妈妈的数量的掌控,正好一碗的糖馅,正好配上了糖饼的数量。而且每一只糖饼中都是满满的甜甜的糖,根本没发现有面的存在。一度我还有误解,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原因,糖太贵,只能在里面加些面来撑撑堆。一度还认为,是怕我吃多了糖,更胖,对身体不好。一直没敢问,自以为是地认为怕父母伤心。直到自己成家立业,亲手去做,才知道,纯糖容易流,拌面正相合。
有些事,长大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倒不禁为小时候的小心思而发笑,但那种纯真却再也回不来了。
记忆最清晰的是下锅到出锅的那一段。放在盖子上的糖饼,等待着锅底少许油儿的召唤,油稍稍热了,就可以下锅了。每个饼都要在锅底的少许油中走一遭,先让一面都沾满热油,火候分寸的把握对于做饭高手的妈妈不在话下。一会儿功夫,靠锅底那面就开始泛黄,如果想要软一些现在就可以翻面了,如果喜欢香脆一点,则需饼边泛红才开始翻面。妈妈翻面的过程是一种手指的舞蹈,视觉的享受,三下五除二就全部翻面了。红彤彤,黄澄澄的一面展露出来,另一面重复刚才的过程。
一会儿功夫,香喷喷红艳艳的糖饼就出锅了,妈妈迅速从热锅里将糖饼放进面盆,这道工序才是住家过日子好手的体现,怕油粘到别的容器浪费了,粘到面盆上,下次和面就又可以用了,这就是妈妈细致的生活。
锅底的油顺道也可以炒一盘菜,这样饭菜都有了。
糖饼热烘烘的,香香的,脆脆的,甜甜的。
现在的糖饼,因为没有火灶的加热,总觉得少了烟火气,没有了灵魂,只是热,只是脆,只是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