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自己的生日,前天妈妈打电话给孙子,说过两天就是爸爸生日了,你们要送什么礼物给爸爸。孩子说什么忘记了,但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奔五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今天和一个伙伴谈到标签,发现这是一个好的礼物,下半场撕掉别人给自己的标签。
标签有正向,有负向,经常看到明星人设崩坍,正面的标签就是明星给自己贴的标签。
负向标签也分两种,一种是别人有意为之,一种是无意为之,还有一种是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
标签的生产过程:
从一个事件引发,然后有人给自己“贴”了标签,自己会在标签里反刍,否定自己,那种感觉是很生气,但又心虚,因为说的不全是空穴来风,还是有一些观察。
如果本身ta有自己的局限,比如成长环境的局限,那么这种标签,ta贴来有怎么样?ta有什么资格给自己贴标签,ta不是权威,ta贴的标签没有权威,甚至想起很开心。
很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朋友看到一个画面,是自己的院子,当标签放下,拥有韧性后,看到的是外面行色匆匆的人群,背后是高楼大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标签来了,如果是客观的,那么就是记下来,放到自己的成长记录册,如果不客观的,可以主观选择忽略。
打开后,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自己,放松,自由,
往往我们用脑提醒自己不要那么玻璃心,不要太在乎他人贴的标签,但身体和心没有真正接受,仍然做不到。
贴标签的人也未必比自己强,ta是否真的是那么权威?如果不是,ta贴的标签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呢?被ta贴了标签,又何必在乎。
贴标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怀好意;一类是没有恶意,但有局限。
第一种,ta贴标签目的也许出于嫉妒或者出于打压?何必要让ta得逞呢?
标签并非客观,即使客观,也会带着某种原因和目的。这样的标签不仅不应该配合它,而且需要果断地撕掉!
当意识到这点,会有一种开心,看破了贴标签人意图的感觉。
第二种,是没有恶意,但有生活经历,所处环境的局限,给的标签不是事实。
比如长辈,带着ta们成长环境,教育模式的烙印,容易带着固定模式,刻板的印象去看待人和事,比如,认为人际关系比能力更重要,孩子不愿意走亲戚应酬会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
t贴标签的人,如盲人摸象,为什么要配合ta?ta贴ta的,ta说ta的,你做你的,释怀一笑。
明白这是ta成长的课题,自己不需要为他人成长买单。
昨天被贴了标签好像压着巨石,喘不过气。今天会以一种很放松,甚至玩笑的心态,感觉别人贴的标签就像开个玩笑。
这不意味着掩耳不听,把ta贴的标签看作反馈,保持开放灵活。反馈是对自己的拉伸。
贴标签的人可能看到了我没看到的,可能我只摸到大象的鼻子,可能ta看见,我没有看见,客观地看反馈,只是看ta说的内容,反馈是不是有意义和价 值?
当保持灵活和开放时,就可能和心链接,打开自己内心的世界,如果把自己的内心比作一个院子,那么这个院子充满金色阳光,院外是一条街道,行人行色匆忙,白天黑夜轮转,像一个纪录片。
每一行人内心都有很多积极的愿望和想法。但也有自己的缺点。
与其说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不如说是自己给自己贴标签,正因为内心的不自信,标签才可能粘得上。
今天我遇到他人贴标签,我说谢谢他,心里一片澄明,和昨天的心特别紧完全不同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