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父母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人天生虽然具有父爱母爱,却并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好父母。
家中女儿已经读初三1个月多的时间了,这段时间她的状态一直不佳,整个人松松垮垮的,作业字迹潦草,而且要拖到很晚才能完成,课外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拖着不做,临近月考前的几天,原本要完成的错题本也没有完成,制定的学习计划更是没有完成。
在上海的家长都知道,被称为“小中考”的初三第1次月考,不仅是对初三最新阶段的学习考核,也是初二到初三身份转变的学习态度考试,对迎接中考复习冲刺起着推动作用。
时间紧迫,是不允许孩子在这段时间有任何的思想松懈和动摇。
但女儿目前的学习状态着实令我这个当妈妈的抓狂,在我了解到她状态下滑的一个原因是最近“交友不慎”时,我格外的焦虑和失落,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女儿“下手了”。

01
我一边在心里哀叹,一边噼哩叭啦把女儿一顿数落,让她不许再和这些同学进行交往,没收了她的手机,卸载了所有的应用程序。
第2天,我心里仍然很不踏实,忍不住给女儿的班主任苏老师发了一个微信,反映了女儿的学习状态,并请老师为女儿调换一下座位,远离班中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并与老师约定晚上的电话沟通时间。
晚上与老师的沟通中,苏老师语气真诚地告诉了我她安排座位的良苦用心,她说班级中最好的座位就是第三和第四排,而女儿现在的这个位置就是可以被老师随时关注到的黄金区域,如果父母一意孤行要调换座位,只能让女儿去最后一排,而最后一排,不仅会有个子高的男同学挡住她的视线,更重要的是老师可能无法像现在这样可以随时关注到孩子。
女儿也撇了撇嘴明确和我说,如果我一定要让她调换位置,就再也不搭理我了。
苏老师回复完座位的安排后,我为自己的一时冲动感到些许尴尬。
过了一会,带过多年毕业班,经验丰富的苏老师又仔细和我分析了孩子学习下滑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受挫。
因为女儿在6、7年级时成绩一直在年级排名中处于领跑地位,可是进入8年级后,数学思维让班级中的几个男生迅速在理科的成绩上处于领先,而女生在这方面会吃亏很多,这几名男生成绩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女儿很大的压力,造成她自信心的受挫,而自信心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成绩。
苏老师告诉我,现在首要的事是要帮助孩子建立的自信心,而且在青春期这个阶段,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并与孩子在一起,协助他们对抗外在许多的诱惑力量,帮助他们一起面对那些几乎让他们招架不住的青春期风暴,让她适当的在自己的小宇宙里翱翔。
苏老师的话引起了我心里的震撼。
是呀,明明女儿很多事情上做的很不错,喜欢看书,喜欢安静,自己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做事很专注,喜欢和我分享学校的趣事,逗我开心,还给我推荐很多好看的书籍。可我却在某些方面有些“霸道”,没有尊重女儿的选择权,也常常忽略女儿的小情绪,我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头皮一阵阵地发麻。
小结:
心理学家说:养娃是一个放手的过程,父母们应该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在成长中觉得窒息,对于父母而言,这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02
回想起与苏老师沟通的细节,我心情错杂,有与老师电话沟通时的紧张,也有看到目前状态的惆怅和无奈。
于是,预约了我的心灵导师lily老师开启一场辅导对话。
与lily老师的对话是在公司美丽的户外咖吧举行的,那天秋高气爽,园区的桂花树散发出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处处营造着适合心灵交流对话的氛围。
听完我的问题,lily老师抿了一口咖啡,问了我第1个问题“,今天的谈话,你希望获得哪些收获? “
“其实….我希望….,能够带走一份行动计划,让我知道为女儿的中考,我可以做哪些帮助。” 望着lily老师那双充满智慧的双眸,我顿时语焉不详喃喃地说道。
lily老师冲着我友好笑了笑,认真的在本子上做了记录,接着问我第2个问题:“你希望女儿10年,甚至是20年后过怎样一种生活?”
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考虑过这么长远,我实话回答到:“目前只是希望9个月后女儿能够考到一所理想的高中,其它的没有考虑太多。”
lily老师继续追问了我第3个问题:“你能说说当年你处在你女儿这个年龄阶段,有哪件令你很开心或很不开心的事情,你周围的朋友对当年的自己在学习上有哪些影响?”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拉回到30年前,从成年人的世界到中学生情景,我努力回忆着当年自己中考那一年的画面。
画面1 那年在学校。
班上和我最要好的两名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女生准备报考中专了,因为他们的父母告诉她们说,以后的大学生毕业了,国家也不包分配,而是自己找工作,她们的父母担心女孩子大学毕业万一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与其那样,不如趁现在早早读完中专,毕业后,还可以父母的单位工作谋个差事,端个最保险的铁饭碗。
就这样我的两个好朋友决定报考中专不读高中了,而她们的决定也让我的思想产生了动摇。
画面2 那年在家中。
父母觉察到我思想的动摇,一天晚饭后闲来无事,父亲和我坐在院子里,在夜色里与我聊起了他当年在农村背馍求学的艰难岁月,我张大了嘴巴,第1次听父亲讲他的求学故事。
讲完了自己的故事,父亲用非常动容且亲和的声音告诉我:读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他不希望我过早承担家庭的重担,只希望我珍惜读书时的美好时光。
父亲的话语让我的心一下子温暖起来,也让我与父亲的心拉得更近了。这份温暖也是我当年读书的动力。
听完我的叙述,lily老师连连点头,建议我带着一种全新的领悟,不妨也以讲故事的形式和女儿分享自己当年读书的故事,并告诉她交到正确朋友的重要性。
小结:
原来人生不都是用来教导的,让孩子通过故事也可以慢慢地来体验。
龙应台曾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的重复一些模式:喜欢某类人、不喜欢某类人;强烈渴望地想要得到某些精神或者物质上的东西。我们母女之间在在各自青春期时期发生的小插曲,多么像是世间最美好又些小有伤感的轮回。

03
14岁左右的孩子有了“自我察觉”和“身份确认”的需求,做父母的在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交流时,要把他们当成大人,和他们平等的对话,告诉孩子父母对TA的期望。“lily老师在对话的最后特别强调道。
lily老师的这个建议,莫名地让我松了口气,我立刻想到这一点可以通过与女儿共读一本书的方法来实现。
于是我挑选了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和女儿一起阅读,我和女儿每看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就一块儿讨论书中这些平凡的主人公之间不平凡的故事。在与女儿讨论的过程中,望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和笑意盈盈,我常常惭愧于自己笨拙的表达力和极差的记忆力,总是对书中人物的名字张冠李戴。而女儿就像是记忆大师,又像是故事专家,对书中主人公的为人处事也有她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份兼具“舌战群儒”的勇气和分享,让我常常惊讶于她对文章内涵的发现和观察的细致,而女儿这时表现出的自信,在我心底漾起阵阵幸福的感觉。
小结:
女儿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启发了我看问题的新角度。
龙应台曾说: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期限的。孩子的成长速度已远远超越大人,而做父母的因为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因此导致无端的焦虑。所以父母要尽量延长自己的“保质期”。
大人常说:我们陪伴孩子长大,其实,孩子同样也陪伴我们继续成长。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成长关系,大人养育孩子长大,也是成就自己为人父母的过程。
就让我们借着孩子的眼和孩子的心,让自己既有“成年头脑”,又有“赤子之心”,找回那些因岁月蹉跎而丢失的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