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简友广场亲子教育
请别再“形式主义”育儿啦

请别再“形式主义”育儿啦

作者: 雪屋随思 | 来源:发表于2022-07-27 21:30 被阅读0次

    常有宝妈和我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带了,自己已经尽力给孩子提供了好的氛围、好的土壤了,可孩子不仅没培养出什么精致高雅的爱好,还卯足了劲要往土low的方向发展。

    周末挤出时间陪孩子逛艺术馆,希望浇灌出孩子的艺术细胞,可孩子只是一个劲抱怨无聊无趣,要么对着一些世界名画大放厥词;

    花了一大笔钱送孩子出国参加游学夏令营,希望能给孩子开开眼界,接受一些来自顶级学府的文化熏陶,可孩子回来了只是吐槽伙食不好、住宿不佳;

    领着孩子去体验陶艺,想着传统艺术的魅力总能启发一下孩子的审美,就算养不出下一个李子柒,至少也能开发一下创造力。可孩子要么觉得无趣,要么把自己弄得满身土满身泥,玩得倒是挺开心的,但做出来的东西怎么看都不是那么回事。

    大概许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疑惑吧,明明已经用了各种育儿方法给孩子创造环境、打开视野,却总觉得收效甚微。

    其实,这些妈妈很可能就是掉入了“形式主义”的陷阱。

    所谓形式主义,就是只在意自己有没有做过这件事,只在意事物的表象,却不在意背后的实质,更不对底层逻辑进行分析和思考。

    在育儿这件事上,我们常有一种错觉,仿佛我们做了a就一定能收获b。

    比如:逛了艺术馆,就能提升品味;

    参加了夏令营,就能进入参观过的顶级学府;

    学习了传统艺术,创造力水平就能开窍。

    可是这样的期待,不就和“我们上了课,就能考一百分”一样荒谬吗?

    同样一件事,每个人参加了,得到的体验和收获却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远比孩子参与了什么项目要重要的多。

     

    为什么我们常会花大价钱进行“形式主义”育儿呢?

    因为我们家长常常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带孩子做某件事,这件事带给孩子的体验是什么,我们又可以在过程中如何引导、激发,帮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感受。

    因为我们没有思考,所以我们懵懵懂懂地带孩子做了,孩子懵懵懂懂地参与了,结束之后一回味,发现啥也没剩下。

    我上周末去体验了一次陶艺制作。

    体验课上有许多妈妈带着孩子一起来,也有不少一家三口的组合。

    我注意到我对面的妈妈,一边转动这自己的陶土,一边念念叨叨,“塌了塌了,我又塌了,我搞不定这个东西,我还是找老师帮我做一个吧,我直接上色好了。”

    她家娃在旁边鼓捣着自己的陶土,接道,“我还想再努力一下”。

    这边妈妈说“你看你弄得多脏,你做不好的,我也做不好的,这样我们今天就带不回杯子去了。还是让老师给我们一人做一个吧,我们上颜色。”

    孩子恋恋不舍地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杯子”,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妈妈的建议,让老师来给自己做一个“完美”的杯子。

    我左手边是一个小姑娘,在用陶土捏小恐龙。

    她的妈妈在一边玩手机。小姑娘捏好了形状,喜滋滋地拿给妈妈看,“妈妈,妈妈。你看我捏了个尖头龙。”

    她妈妈放下手机,看了一眼,道,“你这个恐龙脑袋的形状不对,一点不好看,看看老师给的参考。你要用这个模具才能做得好,来,妈妈帮你弄一下。”

    小姑娘放弃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尖头龙,接受了和模具同款的圆头龙,开始上颜色。

    她的妈妈在一边看着,开始念叨,“你怎么只用一个颜色呀,一点创造力都没有。。。”

    这不过是一次体验课所见,并不能说明这些家庭实际的教育模式。

    只不过那日所见,让我开始思考:

    我们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带孩子来做这件事吗?我们是不是常常忘记了我们开始的初衷?

    我们带孩子去做陶艺,是为了获得一个“完美”的杯子吗?是为了获得一只外形合乎常规的小恐龙吗?

    带一个漂亮的杯子回家,比保护孩子“我想要再努力一下”的心情更重要吗?

    想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却不允许外形的创造,只鼓励颜色的改变吗?

    当这些所见被当作育儿案例讲出来的时候,我们似乎很容易发现其中的不妥之处。

    但当我们自己带着孩子去实践的时候,却依然很容易忘记我们的初衷,只是执着于形式的“完美”。

    这是我们都容易跳入的陷阱。

    我也常发现自己正身陷于这样的“形式主义”里。

    这篇文章是期待可以提醒大家,在开始一个活动之前想一想,我是为了什么带孩子来做这件事,我希望孩子收获什么样的体验。

    如果为了快乐,就让孩子尽情放飞;

    如果为了创造,就让孩子随心发挥。

    过程中,我们也要经常跳出来,想一想,我是不是在引导和激发孩子的体验,我有没有偏离我的初衷。

    如果为了快乐,却给出大量限制;如果为了创造,却要求标准答案。那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我们又如何能抱怨孩子没有收获呢?

    保持这样的清醒并不容易,但这样的思考多了,会让我们渐渐发现,与哪些费钱费力的形式相比,育儿的“实质”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培养艺术感知力,不一定要去那些名字十分高大上的艺术馆,路边买两本摄影杂志,认真陪孩子看看,也一样可以感受到美的震撼;

    感受文化熏陶,不一定要让孩子远赴异国他乡的顶级学府,好好过几个传统节日,也一样可以体会到文化和传承的力量;

    解放孩子的创造力,不一定要去学习传统艺术,一张白纸一盒彩笔,就足够让孩子的想象力雀跃翻飞。

    艺术馆、文化游学、传统艺术培训,这些都很好,但与走马观花做这些相比,我们走心的陪伴孩子体验过程才是更为重要的事。

    有人说“人愿意做一切事情来逃避真正的思考”,在育儿这件事上,也可以这么说,“许多父母愿意做一切事情来代替真正走心的陪伴”。因为陪伴要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我们投入其中的精力和情感。

    可是,许多事情可做可不做,只有走心无可替代。没有真正的思考,事情就难免沦为形式,没有真正走心的陪伴,就产生不了能触动内心的体验。

    我一直认为,育儿离不开“真实”二字,孩子不是住在水晶屋里的花朵,我们的教育也不是空中楼阁。

    脱离了“真实”的形式,不过是虚无的期待。

    不必太执着于送孩子去多远多好的地方,不如陪着孩子,认真过好每一天柴米油盐的日子,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激发孩子的体验和思考,让孩子体会到每时每刻,每一个当下的意义。

    生活的智慧,本就该藏于生活之中,不是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请别再“形式主义”育儿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ft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