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从“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四)

如何从“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四)

作者: 李小钊 | 来源:发表于2018-10-28 14:32 被阅读32次

    04、唤醒良知,以光明之心,建立自己的人生原则。

    人无信不立,无义不行,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呢?那是因为没有建立和贯彻执行自己的原则!

    因为没有原则,所以每一次选择和判断,都容易服从于自己瞬间欲望的冲动,以及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本能。

    当自己总是这样抉择的时候,就容易导致,不是带来恶果发生,苦痛加身,恨不当初的懊悔;就是致使自己辗转难安、良心备受谴责,无颜以对自己地愧疚。

    比如:

    官员从前呼后拥、谀词如潮,到身陷笼牢、面徒四壁的时候;

    病人从神清气爽、活力四溢,到躺在医院气息奄奄、举步维艰的时候;

    夫妻从举案齐眉、恩爱亲密,到同床异梦、背道而驰的时候;

    少年从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到老来回顾一事无成、白首人生零碎的时候;

    这种从有到无,从幸到不幸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地错误选择和决定的结果呈现。

    多少人,在临老归终的时候,会悔恨自己人生的种种行为,悔恨失去了挚爱之人,悔恨没有多陪伴家人,悔恨蹉跎认识庸碌无为,悔恨恶言恶行害人害己。

    而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弟子哭着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只微笑着留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而后阖然长逝!

    如果能够以光明之心,去建立自己人生原则的话,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这些原则,去避免这种种不良后果。

    怎么样才能拥有光明之心?

    光明之心,第一就是不做恶。

    尽可能杜绝那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的言行举止。

    比如坑蒙拐骗、损人利己、背信弃义、恶语伤人、诽谤非议等等,都是属于作恶犯愁。

    每一次我们对别人的伤害,都潜藏着对自己的伤害。

    我常说,现在市场上,卖鱼的不吃鱼;卖鸡的不吃鸡;卖豆芽的不吃豆芽,反而都去买别人的东西来吃,最后变成了相互伤害。

    谷歌的企业宗旨,就是不作恶。

    百度与之的差距,可想而知。

    第二是要有利他心。

    人都是社会性动物。一个人的时候他会肆无忌惮,但是只要有两个人以上,人就马上变成了需要相互协作的群体。而这个协作的基础,就是通过利他来实现利我,我们的同情心也就是因此而来的。

    利他,是我们的本能。通过满足他人,获得自己精神上的满足,也是我们的幸福来源之一。

    大多数人,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后,往往都更加追求社会价值,原因也在于此。

    第三要坦诚,信诺,正直

    不坦诚,往往是因为包心藏祸,明明怀着会让别人遭受伤害痛苦或损失的恶意,还要通过隐瞒和欺骗获取他人信任,去实施恶行。

    所以,要做到坦诚,就不可心怀恶念。

    轻诺寡信,大多源于对自己的评估过高,导致无法实践诺言。如果一个人总是这样,必然被随之而来的大量愧疚、自卑、惶恐、逃避充斥内心。

    要做到信行诺言,就要正确认识自己,适度拒绝别人。

    不正直,是因为私心太重。因为太过害怕吃亏,怕遭受损失,所以总是扩大自己的付出,忽视他人的价值,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之上,因而滋生各种猥琐阴暗,蝇营狗苟的心理。

    要做到正直,就要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人的优点与价值。

    第四,爱自己,爱他人。

    爱自己,包括注意保护自己,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给予自己身体适度的满足,只有自己不痛苦,才能制造幸福感。

    爱他人,是要用心维护好自己的重要情感关系,包括爱人,亲人友人,多花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在他们身上。

    不要用言语,情绪,行动去做出伤害这人的行为,因为可能会造成你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悔和损失。

    第五,有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

    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生目标,他就像行尸走肉那样,每天都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活着要做些什么。也跟别人那样吃饭喝水睡觉结婚生娃,却终究只是个没有灵魂没有意义的空壳。

    有人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娶七个老婆,就是开豪车住洋房吃山珍海味。

    这种只要有钱就可以满足的,不好称之为人生目标,叫欲望实现比较贴切。

    真正的人生目标,应该是有社会价值的,能够让他人和这个社会的总体幸福感增加的事情。

    以上五点,既是一个人能够内心光明,人生无悔的基础,也应该是我们人生做选择和判断的最主要原则。

    制定、坚持正确的原则,是“知行合一”的唯一开始!

    稻盛和夫,是现代“知行合一”的楷模!他字坦荡、简单、纯粹、执着、正直为原则,他以原则来做人行事,可以无愧于心,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无愧于心,才可以凝聚众人,迸发强大的力量,铸造传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从“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gp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