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自杀与道德权利游戏》这篇文章,开头到结尾回忆了不少往事,也想起了近期看过的、听过的不少故事。故事里的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人生,有的平淡无奇,有的曲折坎坷,结局掌握在主角手中,有的已写完结局,而有的还在与现实生活作斗争。
中考那年,班主任说:“你们要学着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自杀季每年都有,但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好好的,健康且顺利地进入高中生活。”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非常不解,也不太当回事,打心底觉得是不会发生的事情。
初二就有了手机,但上网的时间并不多,能接收到的信息就更少了。那时候生活的世界几乎是被守护着的,简单又单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快乐的,不管在哪里都有安全感,以为这世界本就是这么的美好和温暖。
带着自以为的那份美好,继续前往成长的路上,像一只懵懂的小鹿闯进迷雾的森林。高一那年,我对这个世界有了重新的定义,它不再是我一直认为的美好世界,而是多了一些人性的黑暗面。
小小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她是个内向又勤奋的女孩,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遗憾的是爱笑的女孩在中考后成为了天使。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哪怕只有一个女孩,她也得不到关爱与温暖,只有无限的责骂与讽刺,十几年的积累,终把她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失望与绝望都不是一瞬间就出现的,只是旁观者总是忽略了积攒的过程。某个阶段我也正在经历着不被理解的痛苦,一点一点地走向抑郁,旁人眼里的矫情,深不知那是我救赎的方式,数次的伤害自己和最后一封信,没有被理解,反而被冠上自私的称号。
经历过黑暗的一段时间,我不再轻易评价选择成为天使的人,因为我不知道那一刻的她正在经历着什么,也不知道她积攒了多次的失望才鼓起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不知道别人在经历什么的时候,请不要轻易劝别人大度。
白衣少年选择从二十一楼走向成为天使的世界,他离开的第二天,家人朋友才知道他原来有着重度的抑郁症,平时的他看起来是那么乐观,是那么积极,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为家庭减少负担,工作后的第四年给父母买了一栋房子,父母们开心地分享着自家孩子非常争气的时候,却忘了关注他的情绪和压力。
其实那并不是他第一次做出结束生命的行为,只是家人和朋友忽视了他的行为。半夜站在阳台、把自己关在房间几天不吃不喝不出门、总说些旁观者认为晦气的话。当回忆起这些细节时,他已成为最帅气的天使,只留下了一封信和记录他情绪变化的日记。
慢慢长大,故事册里的故事内容在不断增加,胆子也在慢慢变小,平时记忆很一般,但总能记住故事册里面的主角,这也是我越来越少看新闻消息的原因。时常想起,经常难过,负面情绪远多于正面情绪,为了能够继续生活不得已放下故事册,在稍微安静的空间,努力的生活着。
那个在高考前的模拟考试现场,中途直冲翻过栏杆从五楼跳下去的男孩;那个因为爸妈离婚,无法接受当下的一切,想要让自己结束生命的行为来获得爸妈的关心的女孩;那个被老师侵犯,觉得自己的身体脏了,选择成为天使的女孩。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生活,情绪和行为有时候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状态是否正常,但懂得伪装的人,是难以被发现的。
失望到某个程度,难免会麻木,甚至是习惯,自然也就不再把自己的情绪当回事,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从失望中找到的期待越来越少,陷入绝望的世界就越来越强烈。
总有太多期待一直失望,总有太多梦想一直落空,总有太多言语无人可诉,总想逃离纷争却被现实牵绊。
这个世界上有着让你失望的人与事,但你要学会自己不让自己失望,哪怕感受过现实的骨感,也希望你能成为那个有温度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