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泰斗级翻译家许渊冲在梦中仙逝。
我想,如果不是董卿的节目《朗读者》,国人可能很多都不知道许渊冲这个名字,因为他所从事的汉译英法,译著主要是面向外国人。中国人只有那些从事翻译,或者学外语的,才会去读他的作品。
翻译有多难?这一点我作为读者深有体会。阅读外文原版,经常是一知半解,甚至还有理解完全错误的地方,更别提领略语言的精妙了,当然,这是个人水平所限。所以退而求其次,我更喜欢阅读外国人翻译的中国作品。有中国文化背景,好懂多了,又是母语为外语的老外翻译的,语言也地道。
但是毕竟做汉译外的外语母语者太少,很多东西还是得中国人自己来做。中国人做汉译外,哪怕是专家做的,如果想在海外出版的话,也需要外国专家的审定,因为外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可见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的价值。
现在但凡有能力的都去做口译,不做笔译。做翻译太苦、太穷了,千字80元的平均稿酬让文学翻译很难成为专职职业,诗歌翻译更是人迹罕至。像许渊冲这样翻译追求美、追求信达雅的译者,随着他的离去,恐怕也绝迹了。
其实,严格上说,语言是不能翻译的,在两种语境里没有完全对应的词,就算意思相近,也无法原汁原味的传达原意。翻译背后,其实是文化观念、文学观念、语言观念的差别,没有足够的智慧与知识,是没有办法完成翻译工作的。
正因为这样,翻译家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存在,比一个母语或非母语的纯粹写作者更难。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法国地位不高,也就是个二流小说,在中国却被奉为经典,这得归功于傅雷,把这本书翻译得太好了,他几乎是把这部小说重写了一遍。
如今,这些老翻译家们乘风西去,天堂不分国界,先生千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