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题解】
在《八佾》篇第二十二章中,孔子曾批评管仲“不知礼”;此章和上一章却肯定管仲的“仁”。这说明孔子评价人并不是片面的,取大义而舍小义。
孔子认为管仲安定天下,有功于百姓,这是他的大节。若因一时的意气而自寻短见,忘记以国家大局为重,那是多么浅陋和狭隘的行为啊。
【注释】
①微:如果没有。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的句首。
②被:通“披”。衽(ren):衣襟。“披发左衽”是当时少数民族的打扮,这里指沦为夷狄。
③谅:诚实。
④自经:自缢。渎:小沟。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我的感想//
“管仲非仁者与?”
管仲做决定不死之前有没有考虑过会有人“批评”自己呢?那他是怎样思考是选择活还是选择死的呢?
由此足以显现管仲“批判性思维”的强大,却反过来,有几人能真正理解明了管仲选择背后是否“依与仁”呢?“孔老夫子”也。
最近小区垃圾清运问题的讨论,现在回过来反思,与业主唇枪舌战的和默默关注的属于两个层级的认知。也想到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多一层认知多一层大度。
看《华山讲透论语》,解了决定生死抉择的点,摘抄在这里️️
(“我的君臣之义,是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为公子纠而死,不是我的义务。要我死,除非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齐国亡了,那我死。齐国没亡,我就不能死。有我在,则齐国利。我死了,对齐国不利。”这气魄大了去了。
晏婴也有同样的故事,齐国发生政变内斗,他为亡君扶尸痛哭,对政变者怒目相向。但是之后,继续事奉新君,治理齐国。出使楚国时,楚王问他,你为什么不死啊?他说,我只为国而死,不为君而死。再说,那君,他本身就不是为国而死,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呢?你们楚国这样政变杀来杀去的事也不少,干吗拿来刁难我呢?)
我们自己呢?在做选择时是怎样的依据呢?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