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了一杯速溶咖啡,点上香薰,放上轻音乐,开始2017年100本阅读计划的第一步——《走出非洲》。书中很多细节让人动容,写起来却杂乱无章,希望能慢慢掌握用精准却简单文字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到位的写作技巧,step by step!
大学时代,最简单肤浅的年纪,却一味的追求思想的深刻,选择电影一定是非经典的不看,《走出非洲》就是在这个时期看的。梅姨精湛的演技和非洲震撼人心的壮丽景象让人印象深刻,当我看到原著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开始阅读了。
原著和改编的作品之间多少有一些出入,《走出非洲》也是如此。电影被定义为爱情片,一场无疾而终的凄美爱情,因为故事背景在非洲,多了一丝神秘和浪漫主义色彩。书本则更多的在展现20世纪初的非洲,白人殖民者,非洲原住民...看似不可调和的双方却在凯特的笔下出人意料的和谐。
![](https://img.haomeiwen.com/i4408831/baae6ae64e78c816.jpg)
“我曾经在非洲的恩贡山脚下,有一个农场。” 和许多同时代的白人殖民者一样,凯特最初怀着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致富的目的来到肯尼亚。回忆在非洲的17年时光,她说“自己曾经生活在云端”。非洲大地给人的心灵震慑,至今仍然吸引着许多人趋之若鹜,而在100年前,现代文明远不如今时今日这么强势的入侵,带给人的感受更具力量。凯伦的挚交,丹尼斯,生前曾表示死后要埋葬在非洲巍峨的青山之中,而非洲大陆也最终拥抱了他。
非洲,在现代很多人眼里仍然是落后原始的,有多少人是通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对非洲心生向往,又有多少人是在看了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而对非洲有了些许的改观?多少和凯伦同时代的白人殖民者,抱着高高在上的傲慢和拯救愚昧落后的心态对待非洲原住民,“非洲人只要老老实实的工作就好”;凯伦却怀抱着强大的同理心和仁慈之心善待身边的原住民,甚至和非洲珍稀动物之间也产生了友谊。她在书中传达出的许多观念,都极具前瞻性,开明并且先进。
![](https://img.haomeiwen.com/i4408831/b27ea568a81057ed.jpg)
在凯伦的仆从妻子难产之际,她邀请“一直只为伯恩茅斯的社会精英们看病”的白人邻居来就诊,“身处文明国度的人们,每每思及贫民窟的人们,就感到忐忑不安”;这不仅让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新闻,俄罗斯上流社会中的”黄金青年“举行婚礼,邀请社会名流大咖,耗资千万美金,俄网友感叹在经济萧条的俄罗斯,这些钱能做多少慈善;
在非洲大地上,真正的主人始终是原住民,凯伦在当地的许多事宜上显得稚嫩和无知,"我的仆从对我在牛、马具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无知,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宽容和耐心,甚至比我更急于对此加以掩饰",她虚心的向自己的仆从请教,不以来自文明社会自居,当地的老妇人亲热的称呼她“杰里”(包含无限温柔的怜爱之情);
在凯伦的农场破产变卖之后,她努力奔走于政府官员之间,为了能够为失去家园的佃农们找到一个适宜的归宿...
![](https://img.haomeiwen.com/i4408831/480e445bc6ebe9eb.jpg)
书中更多的描述是关于非洲生涯带给凯伦的无与伦比的生命体验,感恩原住民给予她的善意和帮助。在两种几乎极端的文明相互碰撞的时候,能够理解并化干戈为玉帛,需要多么包容的思想和心胸。这或许能够为现在国家民族之间不断的矛盾冲突一点启发。
回到故乡丹麦的凯伦产生了把自己在非洲特殊的人生阅历付诸笔墨的想法,“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1914她年踏上非洲大陆,于1931年离开,从此在没有回去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