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人生的多数痛苦,源于在这点上看不开电影《猜火车》开头,有一段关于选择的旁白: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选择理论创始人威廉·格拉瑟认为:每个人都有获得爱与被爱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有选择自己的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权利。
如果一个人的需要不能得到实现,对自己的问题无能为力,就会产生焦虑、绝望等负性情绪,进而觉得自己卑微渺小,没有能力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否认自己和周遭的现实世界。
而一旦他感觉到痛苦,就会倾向于向外寻找解决方案,控制或改变别人以配合自己的情绪。
而这一点,正是很多人人生痛苦的来源。
02
你人生的多数痛苦,源于在这点上看不开从某种程度而言,人的基本需要只有通过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因此,生活中的很多心理困境,都可以归结为不尽如人意的人际关系。
男朋友送的生日礼物特别丑,还贼贵,别扭了几天;
孩子总是用哭闹,令人身心俱疲;
跟朋友诉说烦恼,对方却一直低头玩手机。
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快乐,是因为周围的人总让自己生气、抓狂。
但选择理论告诉我们:不是痛苦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痛苦。
事实上,我们能从他人那里获得,或者向他人提供的,只有信息本身而已。而信息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去做任何事情或者感受任何东西。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先是对其进行加工,然后才决定去做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选择了所有的思维和行动,也间接地选择了几乎所有的感受和大部分生理活动。
如果说痛苦不是自己降临的,而是我们选择的,那么我们为什么选择痛苦?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求助。格拉瑟说,痛苦的作用是让我们的求助合理化。
例如:失恋后,男友希望女友能打电话过来,这样就可以告诉她,她的离开让自己抑郁得不能去上班,从而使她产生怜悯,回心转意。
可见,抑郁能逃避外界的压力,为情绪找到一个合法的出口,让我们获取本来得不到的帮助。
03
在遭遇人际关系难题时,人们总倾向于使用外部控制,改变别人。然而人际关系中很多痛苦正是来源于试图控制他人。
选择理论提出了控制他人的四种典型:
①你想让他人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
②他人试图让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
③你和他人都试图让对方做彼此不想做的事;
④你强迫自己去做非常令人痛苦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事。
例如,孩子不做作业,就把他关在房间并没收手机,强迫他做作业。然而我们无法强迫孩子用功读书,除非他相信这么做会令自己感到满足。
控制欲强的男朋友想让女朋友换工作,留在自己身边。然而让爱情持久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对对方没有要求;两人都做到自己照顾自己的人生。
当他人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行动时,我们就容易抱怨、责怪,或者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控制别人,以达到我们的意愿。
一个很常见的做法是:惩罚那些做错事的人,这样他们就会去做我们认为对的事;然后奖赏他们,这样他们就会继续听从我们的指挥。
事实上,我们无法控制他人,只能选择自己对所经历事情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感受。
因此,只有摒弃控制的方法,选择改变自己,才能掌控生活。
关于摒弃控制,选择自我,格拉瑟提到了一个概念:优质世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力来拥有优质世界,从而获得幸福。
04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优质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里,并普遍认为它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但“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感知周围现实的。我们每个人都独有另一个重要的心灵世界,这就是优质世界。
优质世界由许多具体画面组成,画面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我们最想与之共处的人;
我们最想拥有或体验的事物;
我们遵循的理念或信念系统。
例如,与相爱的人共同建立幸福生活,努力工作获得更高收入,帮助他人获得满足感等。
另一方面,格拉瑟提到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存,性、爱和归属感,权利,乐趣和自由。
满足自己基本需要的途径,就是努力实现优质世界中的画面。
对此,我们应该对照着优质世界的图景,对现实世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
①从思维层面改变认知,对自己施行有效控制。
人类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所以才会选择趋利避害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能命令自己感到好受些,但我们能命令自己做得更好些,而这会使我们感到好受些。
②关注当下,从行动层面去改变现实世界。
分析痛苦时,我们可能会追溯到原生家庭或者童年经历。
过去发生的事情确实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很大关系,然而过去不可逆转,回顾过去并没有什么帮助,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善当前的重要关系,或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与其纠缠于自己的痛苦从何而来,不如专注当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05
你人生的多数痛苦,源于你想控制别人。
而只有学会选择自己的行为,放弃控制他人的念头,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自己的优质世界。
就像网友芈十四说的:一旦你发现自己的价值不需要靠别人去赋予,靠外物去附加,享受当下的快乐,世界就开阔很多,就不容易迷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