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周末,我今天把《上游》这本书啃完了。但是,读完的心情非常复杂,甚至有点沉重。
这本不是一本讨论伦理或者道德的书,仅仅是关于在上游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有可能在大范围内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沉重的心情来自于很多作者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案例,小到应付账单,让孩子从小学习游泳,强制低龄儿童坐安全座椅,市政维修,学校升学率,到刨腹产的争议,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公司运营问题,再到性骚扰,警察的昏庸,国家医疗系统的腐败,青少年问题,校园大屠杀等社会问题,最后还有无可预测的天灾。
仔细想想这些例子,其实有很多我们都会被动地接受这就是现实,除了一声叹息之外,似乎总觉得自己置身事外。是什么让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一直在被动地忍受一些现象,而没有能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呢?
问题盲点
作者叫它“inattentional blindless",也就是说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而形成的盲点。
巴西有一个马上要生产的妈妈,宫缩已经开始到了医院准备生产。医生检查完后给打了催产素,但是效果不大,这个妈妈在床上躺了12个小时以后还是没生,医生决定进行剖腹产。手术很顺利孩子也很健康,她很感激医生。 直到有一天她回想起生产的过程,还是没搞懂为什么自己最后“被剖腹产”了,明明没有什么特殊的问题使得她不能自然生产。她上了本地的母婴论坛,发现很多妈妈都跟她经历一样。而且她发现在巴西,剖腹产的概率达到了57%,富人里面更达到了84%。
事实上剖腹产跟自然产比较起来,对孩子和妈妈都没有明显的好处,怎么这么多妈妈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盲点。
原来巴西人认为剖腹产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巴西医生倾向于剖腹产的原因是因为这对医生有明显的好处。在产妇待产的过程中,有可能需要等很久的时间,他们需要倒好几次班,而剖腹产是可以预定时间的,或者说时间是可控的,对于医生来说可以按照计划来执行,非常方便和可控。
这位妈妈后来联合很多其他妈妈发起了倡议,向医院和政府呼吁减少不必要的剖腹产比例。由于这样的上游思维和努力,让巴西剖腹产比例明显下降。我觉得这是对妈妈生孩子自主权最大的利好。
想到这里,我不禁背后一凉。事实上我也是剖腹产,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因为头位和脐带绕颈紧急剖腹产的,但第二个孩子,医生没有建议我自然生,直接就推荐剖腹产了。另外一个心理因素也算是路径依赖吧,没有自然生过,根本不敢冒险。我这也算是个人盲点了。
缺乏责任感
其实这个说法很容易体会,当一个组织或者说一个社会,所有人只是各司其职,各人只扫门前雪,还有只关心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这时候是没有上游思维的,没有人愿意为别人负责任。有的人即使想到了,觉得不是权利和职责范围之内,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在心理学上叫“psychological standing".
拿儿童安全座椅来说,1970年代早期,研究汽车安全的两位专家已经提出了汽车交通事故是导致婴幼儿丧生的罪魁祸首,建议儿科医生来推广汽车座椅的安全性知识。当时的儿科医生们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给孩子看病,不是推广公共安全常识。这导致当时很少家长重视这件事情。然而在这两位专家和少数儿科医生的的不懈推广之下,这个强制性的措施在1978年首次在美国的田纳西地区通过了议案,但婴儿并不在强制范围之类,他们可以被父母或者其他人抱在手里。直到1981年,有两位家长在交通议案听证会上分享了他们的经历。一位母亲表示正是因为有了安全座椅,在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中,她只有11个月大的孩子幸存了下来;而另外一位父亲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1个月大的抱在手里的孩子在车祸中丧生。这个沉重的教训转变了社会大众包括儿科医生在内的人们的看法,对4岁以下孩子强制性使用安全座椅的立法得以在美国全国性的普及。
如果不是汽车安全专家的上游思维和不懈努力,对这件事情有着本能的道义和责任感,历时10年的推动使用安全座椅的立案,不知道有多少低龄儿童会在交通事故中丧命。
psychological standing这种心理尤其在职场里面非常常见。通常都还是因为有利益和官僚问题的存在,还有就是绩效驱动的行为方式和公司文化,使得大家都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事情,当问题出现时,会本能的觉得这不是我的问题,我管不着的心态。谁主张谁取证的心理,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我觉得这还是属于缺乏宏观角度和上游思维的思维,或者说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
“Tunnelling" (这个词我翻译成 ”管道视角 “)
曾经在《认知觉醒》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心智带宽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人们在被各种事情各种压力压榨的时候,心智带宽会变窄,会变得情绪化,焦虑甚至智商下降。这就是”稀缺“的一种表现。这里不难理解,当我们疲于应付各种多如牛毛的问题的时候,你陷入一种稀缺的状态,你只能被动地解决问题,被你的”管道视角“困住,看不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更别说有上游思维了。
有个单亲妈妈收入很低,但是她愿意为自己的儿子做任何牺牲。儿子想要参加篮球队,需要150美元,单亲妈妈的工资还要等下个月才能拿到,她不得不去找高利贷借钱,利息20%。这样的利息简直是在抢钱,但是这个妈妈无法拒绝自己的孩子,她别无选择。问题是等到下个月还了这个钱,她的经济会更紧张,根本不可能应付任何不可知的意外。如此往复。这个时候你能要求这位妈妈有上游思维吗?贫穷限制了她的思维带宽。
这让我想到我小时候,曾经幼稚地劝我姥姥家的保姆不要辍学打工当保姆,有机会还是回去上学。当时她只有小学上过几年学,我多少有点怒其不争。现在想想,如果有选择的话,谁愿意去给人当保姆不去学校好好读书,即使再不爱学习,最起码小学也是可以读完的,90年代早都普及义务教育了。
并不是人人都拥有选择权,事实上多数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没有什么选择权。
这本书就是面镜子,每个人都值得比照自己想一想。明天来写写该怎么用上游思维拆解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