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贡院”,当地人称之为“考棚”,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东大街草场胡同。定州贡院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科考场所。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定州贡院,汇集定州辖区内文、武考生前来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22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在贡院原址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考场。之后历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贡院于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院平面呈方形,占地2.21公顷,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前魁星阁、后号舍两组建筑组合而成。号舍以山面为正面。魁阁在号舍南面,正中攒尖顶,两侧依次降低,形成奇特外观,成为定州贡院的突出特点。魁星阁中的二层阁楼,是供奉“魁星”的地方。大堂紧挨着号舍的北面,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后楼(揽胜楼)是考官观看武生比试的地方,兼做住宿用。
定州贡院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庄严雄伟,既体现了清代建筑特点,又具有地方建筑的灵活性,是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艺术及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实物资料。定州贡院是举行乡试和会试的地方,而且具有文武两科考场。终清一代定州共中得文武举人227人之多。曾盛名于清未明初的冯玉祥的老师王瑚,被称为“天下第一循吏”,他就是23岁在定州贡院中举后,进京考中进士的。人称“有事无事奏三本”的定州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贤臣郝浴,也是先在这里考取举人,后又进京参加考试的。
交通:在定州火车站或定州汽车总站,乘1路公共汽车到定州中学东边下车北行100米即到。门票:20元/人
下图:定州贡院大门
下图、定州贡院 正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1年6月25日公布
下图、魁阁 魁阁和号舍是贡院的主体建筑,高10.32米,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是考取文贡生和秀才的正式场所,可容纳百余人。主体建筑最南端的一间名为“魁阁”,明间为半四角攒尖结构。清道光十四年,定州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在文场前建魁阁,始成今貌。
下图、 魁阁 魁阁门楣上有金字木匾一块,上书“笔参造化”四个苍劲大字。魁阁二层阁楼内塑有一个鬼神形象,一脚向后翘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表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中的“魁星点斗”。在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是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了这么个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们对这座塑像毕恭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来拜谒不绝。
下图、这是在魁阁上拍摄的号舍中部
下图、这是在魁阁上拍摄的号舍东部
下图、这是号舍的西部,图左边被玻璃罩住的写字台,是某官员游览贡院,留下墨宝时用过的。
下图、号舍细部
下图:这是清代乾隆39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考生杜堮的试卷,被评为第贰甲第肆拾陆名
下图、礼部 贡举《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三百二十九至三百三十一
金榜: 第一名 陆秩 浙江钱塘县人 以下略
下图、 左:平教会与定州贡院 右:贡院后楼 (详见附件一)
下图、 左: 魁阁号舍与魁星 右:贡院与科举制度 (详见附件二)
下图、“状元”匾额
下图、“进士”匾额
下图、号舍的后面,就是贡院大堂,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这是大堂内部,只有四张条案,并无座椅。
下图、号舍北门后廊的蟠龙石柱
下图、贡院后楼“揽胜楼”。东山墙上还保留着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贡院后楼为五间三层单檐硬山顶楼式建筑,两侧挂耳楼。高12米,建筑面积127平方米。楼下有二层木制栏杆的看台,系考官观看武生比武的场所。看台的后面为考官的住所。
《直隶定州志》(道光年间所修)中记载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文人雅士参观定州贡院,登临后楼在壁上留下的诗词佳句。当时的定州,除“料敌塔”之外,别无其他高大建筑。登楼赏景是文人会友题诗的一大乐趣,所以后楼又被成为“揽胜楼”。
下图、揽胜楼
据《直隶定州志》载:王大年初建贡院后楼时,没有耳楼。清道光十四年,王仲槐劝捐于民大修后楼时,在后楼两边各增建一耳楼,以远眺贡院文场东西。
下图、耳楼近景
下图、从贡院大堂后面拍摄的外景
下图、贡院后院陈列的石碑 因碑文占满四面且缺失文字较多,未录
下图、贡院大堂后面
下图、在魁阁与号舍侧面
附件一:
平教会与定州贡院
晏阳初:祖籍四川巴中,当代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18年,他在耶鲁大学毕业后与当时留学海外的百名中国留学生束装赴法国战场,参加了青年会组织的为华工服务的工作。从苦难的“华工”身上,深刻地认识到他们蕴藏着极大的潜力。1920年,他携家眷回国,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1923年,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开展义务扫盲活动。1926年,平民教育的重点转向农村,他选择定县作为平民教育试验区,并于1929年举家迁居定县。当时定州贡院的房屋曾作为平教会总会的办公地点。1937年,日寇入侵,定县试验区的实验中断,但晏阳初博士的平民教育活动并为因此而终止。他几十年如一日,将定县平民教育经验推广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乡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3年,晏阳初在“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大会”上,被国际学术界选为与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上为社会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晏阳初也与定州贡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于晏阳初和“晏阳初旧居”,本博客有专文介绍)
贡院后楼
《直隶定州志》(道光年间所修)中记载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文人雅士参观定州贡院,登临后楼在壁上留下的诗词佳句。当时的定州,除“料敌塔”之外,别无其他高大建筑。登楼赏景是文人会友题诗的一大乐趣,所以后楼又被成为“揽胜楼”。
题定州试院楼壁 清 顾维 (号持国)
凭栏尘眼一为开,昨岁游人今又来。十月霜晴好时节,满城风物上楼台。旧题留壁谁能忆,隔院看花首重回。浪迹如萍何处看,欲登车去且徘徊。
清 张泰开(有堂)辛巳九月重来定州试院,登后楼,见壁间和句甚多。原唱青霞散人,乃予老友顾名维号持国诗人也。在予幕三年、经今十载。重寻往事如逢故人,感而有作,仍和原韵。
客中笑口喜频开,今日登楼感慨来。契阔我常怀旧雨,倦游君已卧乡台。敲诗每忆连床乐,斗韵多从醉月回。底事十年弹指倾,重吟好句独徘徊。
附件二:
贡院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南北朝以来,政治、经济与阶级关系发生变动的历史产物。隋文帝时,改革官制,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拨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就是分科取士之意。唐太宗时继续推广和完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增加,以进士科最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地方州县也有学校。武则天时期开设了殿试和武举。到了明代,科举考试从形式到内容均趋定型,并确立了“八股取士”的制度。常科考试即指进士科考试。清代科举因袭明制,并发展和完善,达到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极盛。
贡院之始,据唐李肇《国史补》载:“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63年)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已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这就是贡院的开端。
唐朝的常科考试称为“贡举”,分两步:第一步是国子监和府、州各地初选,选中称:“贡举人”或“贡士”。第二步为省试,是贡士们进京参加统一考试,中者为进士。在唐代,只有省试设有专门的试场,称为“贡院”。到了宋代,贡院普及开来,大部分州府都建有贡院。贡举的第一步便从贡院举行,随着科举考试程序的日趋复杂,贡院的建筑格局也越来越完备。清代贡院是举行乡试和会试的场所。贡院的外墙覆以荆棘,故贡院亦称“棘闱”。定州贡院属于州府级岁试和科试的场所。当时定州隶属于直隶省。直隶省的生员参加顺天府的应试,省治不另设试场。定州试场的规模较其他州府大,参考省治贡院的建制,亦称“定州贡院”。
定州贡院中轴线上原有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二堂、后楼等七座建筑。影壁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序幕,不仅做遮蔽、装饰之用,也是揭榜之处。大门、二门是进入考场的入口,同时也是对考生进行搜检的关卡。魁阁号舍是文科考试的场所,是贡院的主体建筑。大堂是外帘官办公处,受卷、收掌、弥封、誊录、对读在此进行;二堂为内帘官办公处,内帘官执掌命题、刻印题纸和评阅试卷,二堂即为阅卷的主要场所。后楼系考官观看武生比武及考官住宿的地方。贡院大门内有两棵古槐,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了。传说是当年考试人乘凉、小憩之地,如今古槐仍然枝繁叶茂,翘盼游人。
全文完
原题:(原创)古老的定州贡院---“考棚” 2012-05-05 19:58 发表
2018.12.31 阅读(1878)| 评论(3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