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者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
下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的王莺院长为我们讲授《深度对话教育教学的新追求》。王院长有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做过教育局副局长、校长,即有一线教学经验,又有教育理论高度,这场讲座特别精彩,听完后非常有启发。
1.反教育行为
印象最深的是她讲座过程中提到一个词“反教育的行为”。她举例,她在小学当于六年级语文教师的时候,有一年改六年级的语文卷子,发现有两份卷子的作文写得非常的好,可以被评为一类文,但是作文内容一模一样,一字不差。写爸爸的两篇作文内容一模一样,难道他们俩写的是一个人吗?即使写的是一个人,在选材方面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在遣词造句方面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后来经过调查,这两个学生来自同一个班级,非常明显,这两个学生都是在考前做了功课,背诵了同一篇范文。教这一班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常年教六年级的语文老师,非常有经验,她可能知道六年级的考试会出哪些作文,所以提前让学生做了准备。不说这两位学生最后的写作得分是多少,单单从这样的让学生背作文这样的一种教学行为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老师做的不合适。他看中的是教学成绩,但是她提高考试成绩的方法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作文,而不是教学生写作文,人,她没有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方法的习得、习惯的养成,所以,目标的实现过程并不科学合理,这样的行为就是反教育的行为。
老师这么一说,现场发出一阵不由自主的笑,这是一种尬笑,意味着自嘲,意味着大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思考。
在我的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种反教育的行为。比如说,有学生一些古诗不会默写,那我们就让他练习写十遍、二十遍,最终学生是会写了,但是这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哪个字不会写?哪一句不会写?为什么不会默写?是不理解诗歌的意思不会默?还是不想默?还是已经会默了,觉得老师留这样的作业是多此一举?其实并不是整首诗都不会写,如果他只是个别字不会写,或者是个别字容易习惯性的写错,那如果我们只让他把写错的字多写几遍,纠正不良的写作习惯,可能写三、五遍就会写了,并且记忆深刻。还有就是考试前让学生刷题,其实明明知道只有“老师下题海,学生才能驾轻舟”,但是事实上我也做到了下轻题,还做了很多题,知道了哪些题,哪些学生有可能会做,哪些学生有可能不会做,但是在心里总是不放心学生,总想把一些基础性的题再给中等水平的学生做一遍,一些难题更应该让他们再做,所以,造成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只有挤时间去做,考前作业量会大增。曾几何时我把它当成一种正常的行为,当成一种学生理所应当该完成的事情,包括我们的家长也是觉得考试前作业就应该多,就应该让学生有紧张感,那我们其实都没有反思过,这种大量的无效重复到底需不需要?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反教育的行为,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看到过一句话“在我讲这句话之前,我会想一想我即将说的这句话,是否会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我也想说的是,在我即将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会想一想“我所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是反教育的行为?”
2.关注差异性
另外一个词“关注差异性”。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游戏画画,这是加拿大一个教授发明的一项评价测评的工具,可以测评出我们每个人是听觉型的、触动觉型的、还是视觉型的的人,通过画头发、脑袋、身体、手、脚还有饰品,来测定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风格。
我们跟着老师的引导,每个人都在笔记本上画了个自己。画完后,老师让我们找一找,找到和我们画的一样的人。下课之后,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但是我看到了大家的笔记本上的画,没有一个我的一模一样的,要么是身子不一样,要么是头发不一样。老师说这很正常,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就是说每个人也都不一样。
偏重于听觉型的人喜欢听,听到,才能了解,这类孩子可能会在阅读和写作上遇到一些困难,所以,老师要在这些方面提供帮助,另外他可能喜欢讨论、辩论、座谈等等,这样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样的互助的学习模式。另外,对这类学生我们可以重复重要的信息,因为听过去基本上就能记住,还有我们要避免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递重要的信息,因为他们通常是依靠听习得。
视觉型学习型的人主要依靠视觉,他喜欢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使用一些流程图、小插图,他们对色彩特别敏感,角色扮演能帮助他们很快的理解内容。
触动觉醒的孩子,喜欢动手的学习方式,喜欢活动,老师可以允许他们在不影响其他孩子的情况下自由活动。
王院长给我们分享了德国一所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一所小学里,他们正在学习的是“认识三角形”,教室的学生被分成了几部分,一部分学生围在教师身边,安安静静的听老师讲课;还有一部分正在用绳子摆三角形;在用纸折三角形,画三角形……在学习三角形这个知识上不同的学生都用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没有一个人在闲着,没有一个孩子再无所事事。我想这样的教室学习的效果一定是好的,而且,老师关注到学生自身的差异性,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
这个游戏特别好,我们可以回去让学生画一画,看一看他们是哪一种学习风格的孩子。这也给我启发: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讲授和小组辩论,角色扮演,给学生机会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能会好一点。
3.评价与引导
之前觉得自己的评价和引导语还可以,起码在说评价引导语的时,会想到的从回答内容、学习态度、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会关注到学生,也是有所注意的。但是,今天听了王院长的讲座,觉得我的评价语和引导与提需要提升的空间非常非常大。
老师在课堂上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在讲《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即将结课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你最喜欢这里边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其中一个孩子说:“我最喜欢白骨精,白骨精非常有孝心,得了唐僧肉要让母亲来吃。”针对学生的这个回答,你会用怎样的评价或者引导语呢?现场有老师说:“对不起孩子,用伤害别人生命的行为换来的唐僧肉,是孝顺吗?”另一位老师说:“到底白骨精是孝顺吗?我们课后可以辩论一下。”对于这两个老师的回答,也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对于学生提的这个问题,要么就是说“从某些方面来说,白骨精有孝心,但是,他去抓一个善良的人,来吃他的肉,他是不是一个凶残的人呀?”老师对我们的评价语进行了回复,说“这些评价语,他不是最好的,不是最明智的。老师的评价语里边,不仅是评价,还有引导,这就意味着要引起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要剔除非学生本意的误导信息,帮助他们找到一些,能表达自己本意的。”老师说可以这样回复学生:“你特别欣赏孝顺的人,孝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天下的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去残害别人的生命吗?”在这样的评价里,老师首先回应了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剔除了不是他本意的误导信息,也就是说学生的本意应该说他非常欣赏孝心,欣赏具有孝孝顺的人,但是他并不是欣赏白骨精,要让学生知道:白骨精用伤害别人的方法去残害别人生命来行孝行,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评价语我们要肯有针对性的要有针对性表,;要让孩子知道他哪些方面做得好,值得表扬。另外,要纠正孩子的错误时,避免直接否定,可以用反诘法来引起思考,就是刚才的反问句。还有要揭示矛盾,当发现孩子的话里有矛盾的地方,我们要揭示出来,并且集中意见。求异和求比较,还有延时评价,我们有的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呢,课后我们研究了之后再回答。”所以,评价语并不是把学生夸得天花乱坠,肯定学生好的,提出不足的,鼓励表达,让他们觉得自己通过表达能有所成长,乐于表达,这也就达到了评价的目的。
这个案例,老师那睿智的评价语,我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想一想也不是自己不注意,而是教育智慧,教育经验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王莺院长在讲她的成长经历,刚参加工作时,有三个月的时间,她每一节课都录音,后面回放,找自己的缺点;掐时间点看看自己的课堂设计,这是非常非常难能可贵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并没没有手机,先进的录音设备,但是她有一颗不断成长的心,有目标,有动力,最后她做到了,不断成长,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三十二岁就被评为特级教师。另外,她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模仿名家的课堂实录,她把名家的课堂实录全部拿过来,看一看那些经典的设计,找出里边的亮点,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今天下午张勇教授的讲座中提到,每天写一篇教育随笔,之前我理解的教育随笔就可能就是简单的随手一写,但是,今天听张老师讲教育随笔里面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一定要叙议结合,要进行深刻反思。反思的深刻不深刻,这个至关重要,如果反思的真诚深刻,可能会有很好的研究价值,能觉察到自我的优点和劣点。反之,如果只是泛泛的谈一谈,可能只是一个随手的记录而已,效果就不会那么好了。我觉得之前自己写的教育随笔就是不太科学,反思不够深刻,不够全面,没有写出自己行为背后的一个理论,没有发掘事件的价值,没有用理论联系实践,没有用思想提升境界和品位,所以显得比较肤浅,比较空洞,在以后会注意。
最后,引用王莺老师的一句话:优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即是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教育终是终究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在成长学生的过程中也成就了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