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享是组队升级的社交行为
在我的少年时代,分享是一种很宽泛的社交行为。记得那时同学间流行的电脑游戏是《金庸群侠传》,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年代,大家往往会卡在游戏中的一个情节处,无法迅速的找寻攻略以渡过难关。于是彼此间分享心得成为了攻破游戏的关键所在。
一位少年英雄,花了整个假期时间手写了一本“攻略书”,假期后拿到学校,我们奉若圣物。大家相互传看,比如杨过如何加入队伍,如何在花谷找周伯通刷经验,或者怎样通过瑛姑的黑龙潭。当这本神圣的攻略传到我手中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除了那位英雄本有的文字外,其他曾借阅者也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并纠其原作者错误,一一标注出来。于是这本攻略经过众人之力愈发完善起来。
那时的分享是无私不吝啬的,各抒己见的。在一众人的簇拥下形成分享循环,以达到所有人愉快游玩游戏的目的。
再后来,一本小说,一张CD,一本漫画,不在班级流转一圈就不能证明其是优秀或有“营养”的。但在这之后,分享还不算结束。大家会聚在一起讨论其中精妙之处,当然也会因为各自的立场争得面红耳赤。似乎那时候不存在“通识”,只有在争论,否定他人或自我否定以后,才能出现“共识”的光辉。
少年时司通见惯的场景渐渐的弱化或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消失不见了。
分享从形态上变成了微博转发,朋友圈点赞,以及一句“笑成狗,哈哈哈哈哈”。当然这种形式上的改变是顺应时代的,只是往往因为共享的便利,变得营养流失,那种仔细阅读并独立思考而产生的分享愉悦变化成相互转发的流量,变成了抖音里,我看到一个有趣的视频分享给你只为换来一个同样的哈哈哈的所谓共鸣。
2.分享的意义在于得到认同与期待产生共鸣
还是很多年前,我在一家CD店淘到一张打孔碟,放学回家听了一路,然后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我的朋友,为了充分得到他对这张专辑的认可,我在电话里几乎把整张专辑放了一遍,之后迫不及待的问我朋友“如何,好听吗”结果他的回答让我失望。“一般”他淡淡的说。之后我愤怒异常觉得彼此道不同不相为谋,以致完全忽略了我那位朋友蹲在电话旁听了30分钟歌,并严肃的表达了自己观点这一事实。那个时候我只是觉得,你不懂我分享之妙,我们不配做朋友。
当然,之后我们还是朋友,因为第二天我们对那张专辑交换了彼此的体会。而如今我感谢的是那位朋友的耐心,与并不敷衍认真表达自己观点的态度。如今,又能见到几位这样的“朋友”呢。
能耐心听你的观点,并阐述相应的论点,在这个过程中达成双方的共同进步。这样的人,现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呢?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希望得到的是共鸣,但如果有不同的声音,只要它是有力度的,能穿透的,经过认真聆听与分析得出的各人观点,这样的声音,存在于我的周围,是何其的幸运。
共享其意义所在是在分享一个事物的同时,自我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后,希望得到与他人的共同认知,或者不同的见解。前者是产生共鸣,后者是在异议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辨,这种思辨可能改变你之前对该事物的认知,但也有可能让你越发的肯定它。这种分享所能达到的营养度,是不应被忽略的。反之,当我们惊喜于一部精彩的电影或一本妙趣横生的书时,我们急于找人分享,希望周围的朋友也能看看读读然后加入讨论,但往往真正能去看的人寥寥。所以我们只能去豆瓣,或者一些贴吧加入一个遥远却依旧热浪汹涌的陌生环境中,找寻那种分享的快乐了。
3.分享的意义在于释放内心的孤独
不得不说,孤独是不分时代的。有很多时候,我们渐渐学会了独自去做一些事情,并发现自己在享受其间独处的静怡时光。但再孤独的人,也有想分享的那一刻吧。发出声音,必然期待回响。呼喊不一定是振聋发聩的,往往是张大了嘴,有了发声的动作,却只有这一个动作,在夜晚独处的房间中逐渐僵硬。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时时刻刻想跟你分享的人。喜欢的电影,书,一首歌,一只口红的色号,一段自己写下的文字都想告诉你。这样的人,请善待他/她。因为他觉得你是那个能引起共鸣之人。此刻的分享,等于他盯着你的眼睛,注视你的表情,然后一字一顿的说,这些,我此刻感受到的情绪,你能感受到吗?
所以,我想,其实越寂寞越孤独的人越有分享的冲动吧,只是可能在长大的蜕变中渐渐失去了分享的欲望。倾听者,越来越敷衍,那些所谓的回应更像是趋于表面的礼貌微笑。“好的,你分享的我会去看,去读的,谢谢你哦”。之后,这句话散落在寂寞的水中央,再也不会激起任何涟漪。
分享在如今,快的不可思议。不再像儿时那一等就是一假期的游戏攻略,或者那一本漫画只有上一个人仔细读完才能递到你的手中。现在,只是一个链接,一个转发,就可以轻易的分享你的所喜所爱。但似乎,正是少了那种珍贵的等待,浮躁的空气下,便少了那份真诚的反馈。
于是此刻,我点了“分享”这篇文字的按钮,并开始等待。这些关于分享的故事与想法,是我发出的声音,有多少人能读完,又有多少人给我回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