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东山县文化发展研究会高爱明、陈立群、林宜春、黄辉全、陈泗乐等人组成专题小组,对金銮湾遗址泥碳层展开考察,了解当地发展,调查土层破坏状况,并采集样本。经过讨论,研究会形成四点共识:
一、金銮湾遗址泥碳层是我县特殊的矿物资源,对了解与研究东山岛古代地理气候、生态环境、海平面变化、地壳与海岸变迁等诸多课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大普查时,金銮湾遗址已被公布为“三普”文物,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的保护,但由于沿海养殖和挖沙、抽沙,致使该泥碳层受到严重破坏,所以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三、该泥炭层是我县独有的旅游资源,泥碳层中体量巨大的碳化木富有观赏价值,其历史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开发,是我县做大旅游文化事业的又一有力支撑。
四、建议县委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落实遗址保护和相关文化开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1770/b1aa48ad0349400b.jpg)
金銮湾遗址泥碳层暴露于我县苏峰山西北面一级海岸阶地前沿断坎,呈东南—西北向延伸,长度约200米,高度1~3米,断面可见以泥碳土堆积为主,其上覆盖碳化程度较轻的树木枝干,枝干木纹清晰可辨。据初步调查,该泥碳层埋藏从断面向北延伸,广布于西埔镇、陈城镇等沿海地区,埋藏深度最深可达16米以上。
泥碳层是千万年以前,由湿地(浸水)环境中植物性残骸大量沉积,并在缺氧状态下经微生物部分分解作用所形成的地层。地层中的泥碳土呈黑色或暗褐色矿物,也称黑土或腐殖土,属于泥煤(peat)的一种。泥碳层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地理、气候等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1770/3114951bc891f45a.jpg)
金銮湾遗址泥碳层发现于2005年中美联合的福建省东南沿海(东山岛)史前文化调查活动。初步认为该泥碳层虽然地处海岸,却属于湖泊沉积相,年代估计距今约8000年左右,而在泥碳层的底下,发现海相沉积。这些现象表明:新石器时期东山岛属于高水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且植被丰茂,甚至存在大片森林,也反映了地壳活动以及海岸变迁的多种结果。该泥碳层被定名为“金銮湾遗址第一地点”。与此同时,在泥碳层附近裸露的局部“老红砂”地层中发现了一件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距今约三万年,代表了东山最早的人类活动年代),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金銮湾遗址第二地点”和“苏峰山磨仔墩遗址”。
![](https://img.haomeiwen.com/i5461770/20b32e6ef7c97a3a.jpg)
清明节前夕,北京大学王幼平教授在省博物院专家范雪春研究员、我会陈立群研究员的陪同下考察了濒临消失的泥碳层,要求我县相关部门对泥碳层的保护和研究要有足够的重视。我会已将三份样本寄往北京大学进行碳14测年。
(文研会陈立群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