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有几个月乘公交上班的经历。路上途径一所幼儿园,所以搭乘的公交车上常会有很多 “老幼” 组合。但奇怪的是,几乎总是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妈在充当老人的角色。
后来从她们偶尔的只言片语里,我才知道这些大妈很多并不是小孩的血亲,而是被专职雇佣的。再回想一下那所幼儿园的条件,以及这个方向上的房价,也就了然了。
在这样的交通环境下,我基本每天都会遇到有小孩或是大吵大闹,或是悬空的小脚闲不住地乱踢。但我没见过任何一位当事大妈对小孩制止、教育过。
唯一一次见到小孩踢到别人衣服而被制止、教育,是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但等她义正言辞地说教完后,就没有然后了,没有 “理论结合实践” 地让小孩道歉,自己也没有一句言传身教地 “不好意思” 。
时间一长,我有了两方面的感悟。一是关于子女的生育,二是关于素质的定义。
生儿育女
关于子女的生育,我在这里的感受很简单,就是更加感受到了教 “育” 的沉重份量。
这些小孩的家庭条件应该算是不错,但他们的父母仍给不了陪伴的教育,只能从物质上提供一个更好的温室。
从前面信里的分析可知,我觉得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的影响,而不是应试教育得到的学历。
但这样的 “生” 而没足够的精力去 “养”,让我觉得生儿育女这件事失去了意义,也失去了责任。
赋予生命,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它的背后可能是一时激情(身边的奉子成婚),也可能是传统的礼教(年龄+传宗接代)。
“生” 必须要对应 “养” 才有份量,给了他生命,更要给他一个干净、自由的灵魂,而不是等着被社会机器驯养成一颗新的螺丝钉,“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从意识到素质
公交车上小孩的大吵大闹、小脚闲不住乱踢,可以被指责为 “没素质” 吗?
好像不能。“没素质” 的说法用在不满十岁的小孩身上,怎么看也都太过了。
人的一切都是后天学会的(又是 “习得性”)。小孩的这些 “没素质” 行为,更多时候只是 “没意识到”。
他们还对这个世界太陌生了,尤其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我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更加使我确信这一点——父亲脾气不好,我小时候常常会因为这些自己都 “没意识到” 的行为,突然挨一顿打。
但如果有些 “没意识到” 的意识盲区,延续到了成年呢?又该如何评价?
答案其实很简单。连法律都有刑事责任年龄一说,这样的成人 “意识盲区” 与 “没素质” 之间,早已没有了可以区分的界线。
“独生子女+应试教育” 的成长环境,只是让这些意识盲区变多了。但更关键的是,现在娱乐媒体发展成了庞然大物,短平快的娱乐形式削弱了人正常思维中理性反思的本能,越来越多的 “煞笔不自知” 组成了没素质的群体。
素质的本质
网络早已过了方便已有信息传递的阶段,来到了信息制造的时代。常常一个简洁的道理,被层层包装、断章取义搞得面目全非。
但这样支离破碎的形式,才最是契合短平快的娱乐形式,顺应时代潮流,制造 “奶头”,驯养大众。
(ps:奶头乐理论,是由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提出来的理论,指的是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伴随着竞争加剧,世界上80%的人口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方法之一就是让企业大批量制造“奶头”——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在我眼中,素质的本质就是简单的 “为别人着想”,再无其他。
有人说,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素质体现,举了宾馆退房的例子。但我觉得例子中的要求太过了,像是 “五道杠小学生”。
还有人认为说话的措辞中体现素质,但我觉得圆滑世故、或是虚伪也能有同样的表现。
反而是工作中,我所遇到的去 “上厕所” 这件小事,最符合我心里对素质的定义——
工作的每个楼层里,都有一个公共厕所。几个蹲坑并排相连,用于隔断的建筑材料是常见的合成板。
这种合成板外面都有一层硬塑胶外皮,质地脆硬,碰撞起来声音大而刺耳。常见的简易衣柜就属于这种情况。
厕所蹲坑的门在设计上,一般都有自动关闭的趋势。于是经常会遇到,旁边的人方便完了,推门而出。几秒之后,“砰” 地一声巨响,伴随着板材的颤动声,让人没有防备的吓一跳。
这种情况的解决方式非常简单,推门而出时用手带一下,或是挡一下。时间上可能连一秒都用不到,反正随后都要洗手,也不存在嫌脏的考虑。
但遗憾的是,我至今没遇到过有这种觉悟的 “同厕人”。
这就是高楼大厦的格子间里,现代小白领们的素质吗?可能还真不如过去流水线上的工人。
我还因此有了一种 “以恶治恶” 的小手段——
我挺讨厌那些上厕所动静大得像是带着爆米花进了电影院的人。入厕时,关门就很重了。方便的时候,还抽烟(大厦禁烟)、刷抖音、笑得花枝乱颤,不时地呻吟几声。
这种情况下,我常常会直接推门而出,用他们习惯了的 “砰” 作为回敬。但很可能这只是让我并不善良的内心,获得了一丝安慰而已。
尾声
以上就是我对 “素质” 的理解,无关受教育程度。它就像第3封中 “学历” 一信谈到的——“文化不等于文明”。
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应试教育似乎又让我看到了一点积极的意义,那就是从题海之中带给我们的一丝 “理性”。
我因为缺乏 “家教”,所以这一丝理性对我影响很大。但如今看来,它至少让我没有丧失 “煞笔也自知” 的反思本能,进而获得一种 “选择的善良”,尽管含有太多的杂质,也没有被娱乐背后的 “奶头乐” 阴谋所驯养。
以上就是我关于 “素质” 的简单想法,想说与你共知。
2020年9月3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