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志愿服务也是学校、家庭育人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觉得强化学生志愿服务,可以有效促进当前家校协同育人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
除了志愿服务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理论支撑,还得是家庭家长,学校教师一起来多多注重参与志愿服务。
是的,当前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效果不佳,怎么办?
首先,志愿服务需要家长、老师一起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大家带动学生、孩子们积极向善,然后再说家校协同,家长、教师尽所能多多创设氛围,领着孩子们多多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到户外捡拾垃圾、清扫卫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整理图书,去敬老院演节目、包饺子献爱心等等。此情此景此境,都可以劳动创造美可以欣赏大自然,还可以学知识可以受教育是第二课堂拓展视野。
其次,家庭学校携手并进,多多研究志愿服务生活化、趣味性。家校携手,基层活动可以完全与节假日相统一。比如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课程化,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节日文化源远流长;还比如劳动教育课程化植树节、劳动节、学雷锋活动月、读书月……生活化加感性体验,一定会促进理性思考,直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再次,运用志愿服务隐性魅力,实现家校共识约束学生坚持不懈。一是正能量渲染、感染、鼓励、唤醒,学生、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善念主动启动,变懒惰为主动;二是大家都在做活动本身也有压力输出,促使大家走出家庭、走出校园,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广阔的天地。瞧瞧吧,亲子一起、师生一起,把家庭第一学校、校园第二学校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在一起。这时候亲子关系日益融洽,师生关系渐渐协调,家校社各行其道才会让实践教育正能量满满,使孩子们学生们在活动中把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好习惯,好人生。志愿服务不仅仅提升学生们的认知能力,而且在活动服务中促进自觉性的习惯养成,还能够在互助友爱中推进全员的践行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