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大学生活
你与哈佛,也许只有一米阳光的距离

你与哈佛,也许只有一米阳光的距离

作者: 商之浔 | 来源:发表于2017-04-20 13:33 被阅读46次
    封面图

    上周因为开始了运动会的训练,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才过完一本书,再过十天,就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盛会,各二级学院都要投身其中,杂事也是蛮多。

    相信大部分人浏览至此的原因,大都是慕标题中‘哈佛’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而来。的确,哈佛大学,世界级top 10大学榜单的佼佼者之一,全球有志于在学业上达到顶峰之作人的梦寐之所,这是知识人的天堂,也是求知者所能披上的无上荣光,多少人屡战屡败,却又一路向前,不知疲倦。

    说实话,我也属于大学颜控范之一,当初拿到这本《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的时候,本能的便对它产生了一种特有的青睐,其实并不是我之前对这本书有多了解,和大多人一样,我也有很强的想要追随住大神脚步的虚荣心,尤其在看到‘哈佛’这两个字时,我就知道,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的囊中爱物。

    阅读了大概两周左右的时间,读完给我最深的感受即为:难怪哈佛大学被誉为诺贝尔奖的摇篮,难怪大家将每年高官选举的候选人名单都聚焦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身上。

    真的,读完之后自己就会明白,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并不能草率的归结到智力水平上,更多的,是一种我们的根深蒂固的思考力。

    这本书的作者为狩野未希,wonderful kids 学校的校长,我之前在Ted TAIK视频上曾听过他的演讲,当时演讲所阐述的主题主要与thinking有关,不同于其他演讲者的是,按说护短心理人人皆有,但他却毫不留情的撕开日本人的思考短板,并道出为什么日本虽然极其重视教育但收效平平的原因。这样的魄力,也使得我对他的作品更添一层好感。

    整体框架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中,对我启发最大的应属前3堂课,倒不是说后3堂课不好,从我个人视角来说,5,6节课的实践性较弱,第4节课内容又太过冗长,很容易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现象。

    至于前3节课,不同于我之前看过有些商科书籍的生涩理论,它以一种更符合学生的视角,教会我们如何摆脱思维定式,即便在国内大学的学习中,依然可以高效的成为思考力的top 1。

    1.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

    ①发现一个现象

    ②给出它的结论

    ③找出做结论的依据

    ④检验依据:是否正确or是否相关

    ⑤针对②提出相反结论

    ⑥重复第④步

    ⑦结束

    这是批判性思考惯用的思考流程,总体过程是一个循环图形,需要周而复始的运转。干说理论太过枯燥,不妨我们运用一个简单的实例作为补充。

    我以‘参加了辅导班培训,并且通过了CPA考试的甲获得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这一现象为例

    ①参加培训+CPA考试通过=收入不错的工作

    ②结论:只要参加辅导机构,一定会通过CPA考试

    ③依据:在辅导班的帮助下,甲成功通过CPA考试

    ④检验依据:此依据正确却无相关性(一人通过不足以证明整个辅导机构的实力)

    ⑤相反结论:通过CPA考试不能全仰仗于辅导机构

    ⑥检验相反结论的依据:依据正确且有相关  性(CPA考试还与个人天赋有关)

    以上为批判性思考的一整套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难免都有思维回路一时陷入僵局的时候,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提倡在情绪波动极大的时候做决定的原因,不管是高峰亦或是低谷,只要心率和多巴胺素分泌比例失调,很可能就会让自己做出悔恨终身的尝试。所以,想要理性为先的解决某一复杂问题时,批判性思考不妨一试。

    2.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我们习惯用流量刷起新闻的热度,很多事情都只是只知皮毛,略懂一二,不愿去过多的耗在一件事情上,但长久的浅尝辄止,自欺欺人,最终骗得还是自己。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的训练,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1.转换自己的身份(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

    团队合作中,最痛恨的一种现象即为搭便车,好多人都有的惯性思想即为:反正‘大树底下好乘凉’,根本不用自己劳心费神的去做些什么,自己等着吃现成的就可以了。时间一长,自己思考的能力就会越来越退化,等到哪一天必须要自己上场了,才发现自己剩下的思考能力已经为数不多,难以续航。

    面对这一普遍现象,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可替代,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位置,只有接受过最顶级的通盘考虑的能力训练,我们才能在纵横捭阖的利益关系中游刃有余,才有资格去谈提高效率这回事。

    当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公司的CEO,通常都要通盘考虑整个公司的事情,他们会以一件事情为一个发散点,继而衍生其他,这也就是为什么职场小白与金融大鳄差距甚远的原因,把自己逼上绝路,也就容不得自己往后退缩。

    2.践行‘一人批判法’

    一人批判法

    ①找准自己的观点

    ②写出与①相反的观点

    ③找出②观点的合理之处

    ④再次筛选②中剩余观点是否合理

    ⑤提炼出③④中有用信息

    回想一下,自己是青睐于一个习惯于一人做决策,还是习惯于和其他人商量之后才得结果,这二者之间究竟哪种更好,哪种更适合自己。

    客观来说,以上两种并没有绝对好坏之说,一人决策显得更为果断,快刀斩乱麻。两人商议显得更为稳妥,安全保险第一。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能倚靠的最好也是最稳妥的军师,只有自己,这是最经济的一种方式,也是自己必须要成长的路。

    决策做出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去检验它是否具有可执行力,亦或是可信度到底有几分,我们还需要以下的方法。

    3.如何去检验

    1.把话说的连5岁小孩都能懂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以为我是三岁小孩啊,这么好哄。’大多数人听到这句话,都只是当做一个玩笑话放过了。

    其实从科学依据来讲,三岁小孩确实很好哄,给他一支棒棒糖,亦或是一个布娃娃,他便会乖乖的任自己‘摆布’。

    但是我们现在把年龄提升两个段位至5岁,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情况变了,5岁小孩已经拥有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再也不会对大人的话听之任之。

    我们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用他们能接受的话去解释,好比说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的时候,就不能官方的解释为是重力的作用,而是通俗的说苹果太重,树干支撑不住因此下落就可以了,孩子检索到的信息,都是最能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语言,如果太过生僻,那就注定不会是一场成功的谈话。

    把书读厚并非多么能干,将书读薄才是检验一个人掌握程度的不二法则,只有深入浅出的把问题和5岁小孩讲透,这才能算通过思考检测的第一步。

    2.将问题及答案翻译成英文

    我们都知道,英语翻译的最高境界是用最优美的方式将句子的意思精准的表达完整。但正是因为英语与中文讲话方式的不同,所以二者互译时都做不到完全的对仗,一字不差的全数翻译,因此通常我们只讲求意译,而非直译。

    今年的两会会议中,外交部部长王毅先生在谈到中美俄三国之间的关系中,引用了零和博弈这个理论,孙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巧妙的把它转换成了‘zero-sum mentality’,类似这样的翻译例子不胜枚举,但宗旨都是追求意译。

    除此之外,假使我们可以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英文翻译出来,既能说明我们对此问题已经十分通透,也能一定程度上锻炼我们的英语能力。

    3.用不同颜色的线标注出来

    书上介绍的是黄绿色,但我不建议大家使用,因为黄色绿色色差很小,不容易辩识,所以我建议大家使用最经典的三原色:黑蓝红。

    对于理解的十分透彻的问题用黑色标注,对于存在疑惑的问题用蓝色标注,对于十分不能理解的问题则用红色标注。这样下次在解决问题时,则会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但切忌的是,不能因为自欺欺人而将自己本来就不会的标记成黑色或蓝色,也不能满片都标记成红色,全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真正走心的去做这件事,才会避免我们去做许多的无用功。

    以上三方面便为此本书中我所理解的精华部分,思考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谁都不会轻而易举一夜成才,既然哈佛大学的入场券很难拿到,不如我们先从这本书开始,修身养性,重头来过。

    我是商浔,明天见(。・ω・。)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与哈佛,也许只有一米阳光的距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cl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