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众所周知,传遍大江南北的理论叫“一万个小时理论”相信你们应该不陌生。
这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理念,它搭建了一个大多数人都想达到的一个高度的云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格拉德威尔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筹,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句话影响巨大,他把天才拉下云端并扣上一顶1万小时的帽子,让平凡的人看到了成为领域内专家的希望。
如果我们一天工作8小时,5年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完成1万个小时定律,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5年成为了领域里的专家?
很少。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理解的1万个小时是在领域的“投入时间”,而我在前面的文章《知识爆炸时代的宠儿是怎么炼成的?》中提过用时间作为投入的程度的单位其实是荒唐的,实际投入其实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那篇我主要说的是如何加强我们的时间也就是——思维时间,而今天我想谈谈效率——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弗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他强调了我们1万小时投入的“质量”,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专家,关键在于“刻意”的在这个领域内练习。
如何掌握刻意练习方法?
我们要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把人对外界的认知和学习分为了三个同心圆,最里面的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区域,中间的一层是”学习区”,而最外面的一层是“恐慌区“。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一项技能或者是知识,比如加减法,如果你熟练掌握了这项知识,那么你去菜市场买菜这就是在舒适区中进行的。
但是现在公司要用EXCEL做报表需要用到函数,这不是你已经掌握的知识,但是这并不难理解,这就是在你的学习区中进行的。
但如果现在要你马上写用代码编写出一个复杂的程序,这超出你的理解范围,你根本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是你的恐慌区。
在舒适区中学习,你不会获得成长,在恐慌区中学习,你只会获得绝望,所以只有在学习区中学习才是有效的刻意练习。
我们要时刻警惕陷入舒适区中,有一个可以区分你处在学习区还是舒适区的标准就是你的感受——不舒服。
因为我们始终在用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方式做事,脱离舒适区我们要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因为当我们把一件事练熟以后,我们会把这件事“自动化“。
比如开车,不熟练的人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熟练掌握这项技能的人基本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开,甚至你问他是怎么开的,他都说不清楚,因为这件事已经进入了他的舒适区。
罗胖说过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不再是农耕民族的学习方式(一辈子在一个领域学到死,这很容易陷入舒适区),而应该是以游牧民族的方式来学习,哪里水草丰美我们就迁徙到哪(保持永远在学习区中练习)。
我们要跟人学
在一个领域中,跟书学习不如跟人学。
因为牛人的脑子中,知识已经经过反复的更新迭代,他们就是知识的载体。
把已经嚼烂的知识输出给你,可以极大降低你的学习成本,轻松而且效率又高。
我们要有即时反馈
我们学习,考试就是反馈。
如果把一本书看得很熟悉,以为书中的内容都已理解,其实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考试。
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
我们不仅要反馈,而且反馈还要有“即时性”。
现代老师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正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C罗的足球水平一定超过了他的教练,为什么他还要请教练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练能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没有反馈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我们要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篮球足球还是音乐训练中,都是大量的“分块“练习。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一块一块的反复练习,如果想把一个动作套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中,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重复。
我们需要像运动员一样,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细分,一天可能只是不停地练习一个动作,在一次次重复中标准化自己的动作,不停地重复练习
1万个小时理论的核心就是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就是意味着你无法轻松,因为我们不停地思考、总结、反馈,不停地迁徙到新的草地。
1万小时是决定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基础,只有经历了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你才有可能成为领域中的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