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过晚饭,余同志突然对我说,我眼睛不舒服,你给我读一段书吧,我惊讶余同志变化好大啊,这才几天读书的习惯就养成了。欣然答应,但是我看到他正在读的《曾国藩家书》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我就想着给他读我正在看的俞敏洪的《行走的人生》吧,他拒绝的特别快,而且特别义正言辞的说,读书不能半途而废,还帮我读《曾国藩家书》吧,这个理由扣得帽子好大,我只好乖乖的拿起书。
当我从读的那一刻,因为平时只是看书嘛,这样读出来,恐怕是好几十年没有的事情了,想想读出声音来的阅读大概最近的回忆也是高中时代了吧,这种新奇感包围了我,加上自己甜的声音(经常被朋友说我正经起来的声音是3+,我自己都没意识到...),我使劲儿享受这当下的美妙感受,故意在语速语调上变化着,感觉怎样都挺好玩的,同时我发现,曾大人的家书并不是一本正经到索然无味,而是充满了关爱家人的亲情,同时又有做人生活大义,实在是佩服,联想到自己,平时不也是这样对待家里的嘛,只不过曾大人用书信的形式,同时写出来的话拔高了很多,一封封家书就怎么有那么高的哲理呢,让人实在是佩服。这样我感觉我喜欢上这个可爱的曾大人了,不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而是面对家人的实实在在,又能站高望远。
和俞敏洪的《行走的人生》一比对,反而觉得曾大人的家书更吸引我了。俞敏洪的旅行游记我已经读了一些篇幅,也是比较有趣,文字流畅不做作,在最自然的行云流水中感受着俞敏洪的个体认知,也是一个不矫揉造作的人,真实中透着睿智的特立独行,比如他不喜欢不合格的浅层次的为了导游而扮演的导演,他喜欢真正热爱那篇土地和风土人情的真性情导游。两本书对其起来,曾大人的家书更多了高屋建瓴的哲理,而俞敏洪的游记则是轻松版的需要深思才能发现的人生隔岸观火之魅力。
家书我只读了2篇,留入脑海的是他对于家里贫困亲戚的救济,他的兄弟有不同意见,但是曾国藩专门写了一大篇救济的理由,虽然钱是他挣的,他有权处置,但是他依然要做一个明兄,给兄弟们做好榜样,于是把缘由一一列出,他讲到的一是“我家的气运太盛了,不可以不格外小心,要注意持盈保泰的功夫”,二是“家里的债,今天还不上,以后还可以还;送人的事,今天不做,以后便只有后悔了”让我感受颇深。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有起念,一念起,菩提生,一念起,菩提喜。但是起念之后如果动作执行没有跟上,起念慢慢就落了,也因此常常有悔恨惭愧之心。另外,生活中,常常念叨,家里如果怎样会更好,如果怎样就完美了,不仅感叹,曾大人说的极是啊“我常常研究《易经》的道理,观察盈虚消长的道理,从而懂得人不可以没有缺陷,太阳当顶了便会西下,月亮圆了便会阴缺,天有孤虚的地方,地有东南的缺口,没有十全而不缺的。”所以曾大人将其住的方子取名叫“求缺斋”。
感叹自己一直以来,总是追逐完美,工作上的完美,生活中完美,做人行事的完美,因为不是圣贤,又天资能力有限,往往生出诸多苦恼,对自己要求太过苛刻,对自己身边人也是诸多期望,不能达到时,心里诸多不快,感谢曾大人的开示,让我领悟到即使圣贤,也不能求其全,过分的追逐只会徒增烦恼,做重要紧要事儿,人生须逐渐圆满,有缺陷是正常的,倘若处处圆满,也是比较危险的一种境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