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

《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

作者: 敲乔巧俏 | 来源:发表于2018-05-30 00:07 被阅读0次

    成功学的解药

    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意志力是一种消耗品。自我约束、决策、冒险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意志力被消耗完的例子?
    做事情半途而废:比如看一本书,只有前几章有划线,后面全是空白。
    做事情不完美:前面笔记完整,字迹工整,后面寥寥数字,字迹潦草。

    如何提高意志力?

    • 做一些自己不习惯做的小事
    • 养成习惯,习惯可以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比如说?
    每天有意识地早起喝一杯水,养成一些微小的好习惯。

    匹夫怎样逆袭

    • 有些自己的弱势,在某些情况下会是自己的优势
    • 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有时候要使用非常规的手段。

    如何理解弱势转化为优势?
    张小龙不善言辞,不善社交。但在他手上诞生了微信。我认为这多少跟他的性格有关。他相比于其他的产品经理,由于社交的弱势,有更深的社交需求,对社交更为敏感,对用户更为体察,关注到更多的细节。比如,在微信诞生之前,很多的社交产品:人人网、开心网、facebook、微博、QQ等等,都是敞开式的,轻易与相关的人产生联结,甚至陌生人也可以浏览自己的动态,点赞评论是公开而透明的。而微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交,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更注重隐私。朋友圈的点赞评论,非好友不能看,也很少有入口可以看到陌生人的朋友圈。我觉得这可能是源于张小龙对于社交的敏感吧。
    怎么理解非 常规的手段?
    在接触到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当需要参考和借鉴前人的做法时,要考虑他们合理性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英国的水晶宫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时候,展出的蒸汽机的外观是以装饰性的设计为主的,即用一些镀金、植物图案来装饰产品的外观,认为花俏就是美。展会上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以装饰性的设计为主。所有人都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全世界只有五个人,觉得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不应该是装饰性的,反对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外观设计,掀起了工艺美术运动,发展到现在,才使得产品设计由形式与功能的分离到完美统一。

    练习一万小时不等于刻意练习

    关键不在于训练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训练的方法。——刻意练习

    • 只在“学习区”练习
    •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 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随时能够获得有效的反馈
    •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学习区: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练习量,而是要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我们把一件事情练熟以后,这件事情就变得自动化,比如打字、走路回家。要不断尝试突破自己的能力范围,做不擅长的事情。如果今天学会画球体,明天可以尝试画苹果。
    掌握套路:要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且练习需要有高度的针对性,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比如说素描,我认为基本功是掌握物体明暗变化的规律,透视的技法,要针对这些去做大量重复的练习。
    随时获得反馈:人们很多时候以为自己知道,但其实不知道。熟悉不代表理解,要通过测试去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

    兴趣与基因

    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科学研究发现,任何一种能够测量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商、兴趣爱好、性格、体育、幽默感都是天生的,后天环境对智力和性格的影响非常有限,这些研究的支撑点在于同卵双胞胎。
    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地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基本上是天生的。

    这一章节颠覆了以往的认知。我原先对于基因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外在的性状上,比如肤色、五官长相等等,却未曾想人的性格、人的兴趣、甚至是习惯,都是被基因决定好了的。我原以为人应该是有独立的自由的意志的,而自由的意志是不能被操纵、和预先编译的。但基因就像是编程的代码,在你出生时,就已经给你决定好了。你的人生,只是基因执行的过程。我在想..是基因属于我,还是我属于基因呢?
    扯回来..这一章的主题是兴趣,我觉得兴趣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我喜欢设计,有时候,看到一些灵感迸发的设计作品,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兴奋感,并且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得到满足,花时间在学习设计上面会不觉辛苦。我觉得大概这就是我感受到的兴趣吧。

    “从进化论的角度,去理解人生意义: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儿童比大人更容易想象的原因是儿童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并没有发育成熟,不容易专注,思维表现更加开放。但儿童的想象力不是“无章可循”的,只有在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想象才成为可能。
    看似自由的想象,背后都有借鉴的根源。
    初级的想象就是把两个看似不想干的东西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荒诞的效果,而另外一个等级的想象,是一种不自由的想象力,必须要符合逻辑,步步为营、精心计算。

    我的理解是,初级的想象力,是脱离现实的、荒诞的,是可以天马行空,脱离逻辑、和不成体系的,就像童话故事。 但是高级的想象力,就需要去想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比如漫威的电影,给我们构建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与真实,是因为所有的想象都是有理有据的,讲究平衡的。不同英雄之间,既互相牵制,又有互相联系,这样的想象力的格局是很大的。
    这让我想到了..在做设计的时候,如果要设计单独的海报、招贴,那么可以不受限制地发挥,相对容易完成。但是要根据品牌的特点,给所有的设计定一个规范,做出系统的设计,凸显出品牌的理念,就是一件难的事情。高级的想象力是受限于系统的、而不是自由的。

    思维的密度与牛人的反击

    思维密集度 = 准备这个读物需要的总时间/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多,因此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是围棋:你走一手,牛人也走一手。
    相比于读书,网络阅读是我们能记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形成不了知识体系;互联网把我们的大脑变浅薄了。
    能以不同的速度读不同等级的内容是最有用的阅读技术。

    其实我对于作者提出的思维密度集这个概念,是有疑问的,思维密度集如果单单只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计算,确实很直接,但是感觉太片面了。它应该反映的是一个效率的问题。何为思维密度高?我认为是,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
    我很赞同互联网把我们大脑变浅薄了,网上的信息量大且杂,形成不了知识体系,而且过多的信息还会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焦虑感,而焦虑又会使得我们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走马观花,不知道其他人的情况,但是对于我而言,在通过屏幕阅读的时候,总是习惯性扫读,而这是很难能够在脑袋中留下印象,很难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 资本有了20%的利润便活跃起来,有了50%的利润就铤而走险,有了100%的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就敢冒绞首的危险。
    • 心理学家对人性有一个基本认识,叫做“损失厌恶”。这个原理指出,当面临“机遇于风险并存”的局面,我们对损失的厌恶超过对获得的喜悦。
    • 很多证据显示,一个人喜不喜欢竞争或冒险,是由一种激素——睾酮,这个天然的雄性激素的分泌水平所决定的。睾酮可以让人在竞争中更敢于冒险,更乐意投入比赛。可是女性的基础睾酮水平只有男性的七分之一,基础睾酮水平低极大地影响了女性的冒险精神。
    • 人在兴奋时会产生多巴胺,但多巴胺过多会使人兴奋过度。而体内的COMT酶能够清除多巴胺。这种酶有两种变体:快酶和慢酶。拥有快酶的人,体内的多巴胺能快速被清除,在面对压力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而慢酶,容易使自己惊慌失措。但是拥有慢酶的人的平均认知能力和智商都高于一般人。
    • 竞争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限博弈,这种竞争就好像比赛一样会有结束,强调爆发力,你必须在比赛中全力以赴;另一种是无限博弈,竞争永远在进行,讲究持续力。

    霍金的答案

    物理学的逻辑和霍金的答案

    • 判断一个物理理论的好坏不在于这个理论是否符合人的直觉,或者是否够漂亮,而在于它能不能做出预言。
    • 我们这个宇宙实在是太幸运了,差一点都不行,就像是被谁精心设计过一样,除了上帝,牛顿也想不出其他人。
      1.宇宙起源的初始条件: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现代成为称为“暴涨”,但是要实现足以形成我们这个宇宙的暴涨,宇宙起源的初始条件必须满足无比严格的要求:爆炸的性状必须是一个绝对精确的球体。
      2.各种物理参数如此恰到好处:若强相互作用的强度改变0.5%,或者电磁相互作用的强度改变4%,碳和氧这两个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元素就不会出现。

    相关性思维

    • 最简单的规律叫做“相关性”。 80%的犯罪青年有网瘾 不能得出结果说:网瘾人群比没有网瘾人群更容易犯罪。 这个错误就是没有建立对照组。缺少的关键数据是没有网瘾的青少年的犯罪率、没有犯罪的青少年的网瘾率。

    有相关性未必有因果关系,如何确定因果?

    1. 两件事(A与B)相互关联(Association)
    2. A的发生可以预测B的发生(Prediction)
    3. 排除其他可能的混淆变量(Excluding Confounding Variable)
      所以可以看出,判断因果其实是个逻辑过程。

    A的发生可以预测B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先后顺序。A要发生在B之前,才能说明A的发生使提高了B发生的概率。

    甲乙两者相关,意味着:
    1.甲因乙果
    2.乙因甲果
    3.丙因甲、乙果
    4.甲乙互为因果
    5.偶然事件
    6.甲乙两者中有一个标准差非常小,接近于0,计算出来的相关性可能也很大。(比如“锻炼身体”和“活不到一百五十岁”的相关性很强,其实是因为活到一百五十岁的人几乎没有。)
    我们想知道的答案是“究竟是不是甲因乙果”

    • “偶然事件”:这个排除的办法是多次不同条件下重复实验,如果结果相同或者类似,则可以更有把握地排除偶然事件的可能性。(大数定律)
    • “甲乙两者中其中一个标准差很小” :如果甲乙中有一个标准差很小,那么它就无论跟谁的相关性都很高。我们可以通过统计“甲”和“非乙”的相关性,以及“乙”和“非甲”的相关性来验证。
    • “乙因甲果”: 我们从逻辑上知道“乙因甲果”等价于“非甲因非乙果”,所以要验证是不是“乙因甲果”,我们只要统计一下“非甲”和“非乙”的相关性就可以知道了。
    • “丙因甲、乙果”: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分情况讨论丙是否是一个必然事件或者概率非常大的事件?如果是的话,那么甲乙也会是必然事件或者概率非常大的事件,这个通过观察甲、乙自身的概率就可以判定。“丙因甲、乙果”的否命题是否成立?也就是说是否甲(或者乙)只有丙一种原因可以造成?如果对甲来说成立,那么可以做如下推理:非丙=>非甲,又有丙=>甲,则甲<=>丙,所以上面的命题就等同于甲=>乙。类似的如果对于乙来说成立,那么上面的命题就等同于乙=>甲,这都可以归入上面已经说过的类型。如果对甲乙均不成立,那么就说明:可以在非丙的条件下观测到甲(或者乙),这就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多次实验,看结果是否相同,一旦某种“甲”的出现是“非丙”引起的,那么此时甲乙就不会呈现相关性,如果变换各种条件实验结果仍相同,则甲因乙果的可能性大。
    • "甲乙互为因果",其实就等同于“甲因乙果”且“乙因甲果”,如果否定了“乙因甲果”,也就不可能“甲乙互为因果”,上面第3条已经提出了检验方法。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

    • 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争论的过程,科学家要是不争论,科学就死了。
    •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 你必须能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你的新理论,如果主流科学是一颗大树,你的新理论不能独立于这棵树之外。你必须告诉别人这棵树的几个位置可以长出这么几个树枝来,而这些树枝可以链接到我的新理论上去。

    主流科学是系统的,是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化学,看似不同的学科,但其实是共通的,如果要去颠覆原来的理论,就必须有能够强有力的解释,解释相互关联的其他现象。 所以说中医,还有比如说气功、催眠术,这些看起来很玄幻的东西,能不能被主流科学所接受的关键在于它的理论,能不能融到整个系统中。

    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

    心理学实验的一个重大弊端:实验只是一次性的,没有考虑到时间的推移,给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比如意外的涨工资会带来员工更努力工作的善意回报。很多的心理学研究到这就结束了,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半天之后,所有的工人们就只做他们“该做的活”了。 我认为其中存在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所有的付出,可能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收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效益递减的倾向,而很多的心理学实验的结论仅仅停留在刚刚开始的时间节点上。

    书中提及的书

    • 《决断2秒间》 格拉德威尔
    • 《意志力》约翰提尔
    •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 卡尼曼
    • 《娱乐至死》尼尔 波兹曼
    • 《哲学宝宝》利森 戈波尼克
    • 《黑天鹅》塔勒布
    • 《浅薄》尼古拉斯 卡尔
    • 《达蜜经济学》泰勒 科文
    • 《适应》提姆 哈福德
    • 《低智商社会》大前研一
    • 《别闹了,费曼先生》
    •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
    • 《大设计》霍金
    • 《科技要什么》凯文凯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hz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