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源书乡
我父母是长子长女,我父亲在堂兄弟中排行老二,双方都有许多堂弟堂妹和表弟表妹。所以我们的姑姨叔舅似乎也特别多,从我记事起双方都属于四世同堂。
我的两个舅舅和小姨与我小姑及堂叔堂姑们有年龄相仿的,都成了好朋友。双方都盼着我妈妈回娘家,因为回去时,小姑和堂叔堂姑们就有机会随行。
他们或是说能背我们,或是说能帮忙提行李(后来都是骑自行车送我们),最小的堂姑也哭着说想我小姨。但是堂叔和堂姑都嫌她累赘,她只比我姐大五岁,去外婆家十里地,怕她顶不下来。
爷爷奶奶们便哄她说下次套马车时再让她去,有时也哄她说回来时会将小姨带回来的。当然我的小姨也特别喜欢我的(堂姑)九姑和十姑。但是当时小姨不愿离开外婆,所以有时母亲回去时会带上两个小堂姑;有时外婆也会带着小姨来住上两天。
谁知时间久了,妈妈两个姨家的小表妹也和十姑玩到一块儿。一到暑假和寒假,分别住在两个村里的小表姨便都到外婆家,让人捎信希望妈妈回去时能带上十姑。再后来她们四个就独立行动,今天一块儿到这个家,过段时间又一块跑到另一家。
所幸这四个家庭当时条件还可以,尽管如此,每家长辈都怕对方担心,还是会派一位年龄大些的表舅,或托人带口信说明几个女孩儿在他们家。有时也会被家中长辈亲自套个马车送到我们家,因为他们几个家庭并不熟悉,我们家便成了他们的中转站。
姐姐出生前只是姑姑叔叔与小姨和舅舅们互动,等我出生后便发展到表姨堂姑们互相来往。十姑说着这些,还不住的问他的哥哥姐姐们可还记得此事。他们都是奔五奔六的人了,这些年为了生计各处奔波忙碌着,似乎忘记了曾经无忧无虑的生活。再次谈起他们当年组建的“仪仗队”时,每个人脸上都露出孩童般的笑容。特别是八叔九叔,我是很少见他俩个笑的。
几位堂婶也在边上饶有兴趣的听着,时不时的插上几句玩笑话。大伯母和三婶以及四奶奶的娘家是同村,她们回娘家时,大伯和三叔也想让仪仗队去助威,但是被长辈阻止了。因为她们的父母年事已高,各自的几个兄嫂之间也欠和睦,所以连她们自己都不愿回娘家。
特别是大伯母父亲去世的早,成婚没多久母亲也不在了。她的小妹妹受尽哥嫂的冷眼,大伯母就将她带回来并供她读书。她刚好与我小姑、二舅和七堂姑同岁,后来也成了仪仗队的一员。她成年后也嫁到我们村里,常羡慕我母亲,也常会问起外婆家的情况。有次在镇上赶集遇到外婆,非要买些点心带上。
十姑他们都很怀念当年的事,对外公外婆更是敬重。后来外公外婆来我们家时,都要来请他们到自己家中,或是做些好的饭菜送我们家中。二位老人去世时,叔伯们都亲自去拜祭过。
在我们都长大些时,几位堂叔和姑姑们都相继成家,“仪仗队”也自动解体,可是不知不觉中新的“仪仗队”又组成了。有时父母忙碌,姐姐便带着我们去外婆家,叔叔的三个儿女常闹着要去,因为他们的外婆家和我们是一个村的,可能觉得不象串亲戚吧。
再后来,堂叔家的儿女和十叔也要跟着我们去,回来时还会带上大舅舅的女儿。也因此,堂叔他们和我的舅舅和表舅们都很熟悉。如今祖辈健在的只剩几位九旬老人,且多病患缠身,意识有些模糊。父母也年过七旬,堂叔伯及表舅们也都进入老年,特别是堂姨与表舅们常随我舅和姨称母亲“大姐”,直到现在他们介绍我们姐弟四人时,还会说这是大姐家的老大老二。。。。。。
姑姑和堂叔堂姑们对母亲的叔和姨,也随母亲一样称其“二叔,四叔,三姨,四姨”,见到表舅们也称老表。而我的堂弟堂妹们也和我们一样称呼外公外婆,及大舅,二舅,三姨。遇到双方办喜晏时,堂叔伯姑姑与表舅,和堂弟、妹及表妹们都会向我父母及我们打听他(她)们曾经熟悉的玩伴的情况。
不得不说,这个“依仗队”联结了多个家庭,也成了大家美好的回忆。提起这些往事,父母笑容满面,甚感自豪,仿佛生活中全是幸福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