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自我的艰难
今晚,听郝老师讲《普通教师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所谓专家必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仅有丰富还不够,这些知识还得经过各种情境之下刻意练习锤炼,形成有意义的结构模式,当遇到新的问题情境,他们能自动调取知识去解决问题,能从解决问题的成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若要问他们是怎样炼成的,那还是要走那条最简单却最不容易的路:走出舒适区,建立学习共同体,共读共写共发展。每次听讲座,那是思路清晰,浑身是劲,仿佛听完就从此浑身充满朝气,心中想着明天起一定可以早起高效完成阅读和写作任务。殊不知,今晚激动睡下,第二天就被床困住。好不容易翻开书,又被专业书籍的文字困住了。再认真点拿起笔来圈圈画画,思路一片混乱,终有点想放弃,于是起来走动喝水,刷刷手机回复信息。要么就是在与文字混战的时候单位电话插播事情乱入。吃个饭午个休处理一下家务啥的花半天,晚上对着电脑发呆:写啥呢?白天的经典又要重头开始梳理了!这就是一个初入啃读的毫无自我管理能力的人的读书现状。
要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是真的难!怎么办?首先还是要有一颗主动改变的自觉之心。如果没有的话,那只能先激情一片,四处打听书目买回一大堆书,然后翻开两页静静地堆着;像有的老师那样,在学习群问一些只要百度就能解决的问题,貌似好问,却难以让人看到求学的沉静之心。其次要加入真正的共同体,用一些任务和规则去约束,去让大家获得成就感,获得成功的喜悦。
其实,我说的是自己的生活状态!安稳的生活中没有一颗乘风破浪的坚毅之心,只是喜欢被动地接受任务,还喜欢做“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事情:不到最后关头,绝对不会把教案、讲座稿、书法作业等提前完成。总是喜欢在最后关头,在一片“匆忙的激情”中把事情办完。
这是什么毛病!得反思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