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侄子来我家玩,聊天的时候满眼放光地告诉我“小姨,上次我们去实验小学校训的时候,看到里面停的车子全是豪车,保时捷、法拉利、宾利,就连最差的都是宝马。他们真是有钱人啊”这些话竟出自一个十岁孩子的口中着实让我有点惊讶,他们对财富有着这样的看法:开豪车一定就是有钱人,有钱人一定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们学生讨论的话题不是谁谁的学习成绩好,而是谁家的房子有多大,谁家的车子有多贵。似乎这个社会也在给我们传递这样的价值理念,电视上也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富二代的奢华生活,他们开名车,戴名表,参加各种时尚派对。而富人们真正过的是这样的生活吗?我建议大家看这本理财书籍《邻家的百万富翁》,里面通过各种事实和数据来告诉我们,其实真正的富人和伪装的富人他们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而孩子们眼中所谓的富人可能大部分并不是真正拥有财富的那部分人。
本书作者汤玛斯.史丹利博士(Thomas J. Stanley)自 1973 年开始研究美国富裕阶层,1996年《赚得不多也能富!》(原书名《下个富翁就是你》)出版后风行全球,长期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全世界畅销超过250万本。随后史丹利再接再厉,写出《向富人推销》,被《商业精华季刊》(Best of Business Quarterly)评选为美国十大商业书籍。他的另一本杰作《百万富翁的智慧》在 1999 年出版,探讨美国富翁致富之道,同样引起美国人抢购,并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史丹利拥有乔治亚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学位,曾在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行销学。
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很多不为认知的秘密,甚至也颠覆了我们之前对富人的传统认知。想要成为真正的富人,他们究竟有哪些习惯呢?
富人其实很节俭
我们大多数人定义“富”这个字的时候往往是流于表面的,比如看一个人身上穿的什么衣服,开的什么车。但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些富人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实际上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些人由于他们的异常节俭和极度的储蓄和投资习惯才让他们变成百万富翁的。在奢侈品方面,他们几乎一无所有。相反,一些高消费人群未必是真富有,他们秉持这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认为把钱花在奢侈品上就能体现自己的身价和财富。以至于他们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大部分钱都花在了一些不必要的物品上。他们认为高消费就能让他们某种程度上感到一种快乐。但是这种快乐背后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自信,对价值观的扭曲。这些物品并不会给你带来生活的满意度。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其实如果你打算装出很富有的样子来消费,至少要在真正让你觉得幸福的活动中这样做,比如去独家或是看戏剧,价格不是重要的,拥有一种生活体验,一种能够使你爱的人或周围朋友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才是重要的。
所以想要变成富人,我们必需养成好的消费习惯,过多入少出的生活,不要过多从媒体上听信天花乱坠的广告,也不要过度沉溺于品牌的陷井。
富人更重视事业上的成功
真正的富人往往喜欢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和投资上,他们每天坚持阅读,向别人学习,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发展自己的事业。富人们都有自己喜欢从事的工作,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断的寻求在工作中的进步。他们会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懈奋斗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要在你自己的领域奋斗不懈成为佼佼者。他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成功并不是你拥有第二套住房,成功是你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或其他成就。
我们看看马云,每次亮相永远都是充满激情地谈论着自己的事业,憧憬着阿里巴巴光明的前景和未来。他从不谈论自己拥有多少地产,买了多少名车。因为他们对事业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才让他们成为所有中国人羡慕的成功富人。
富人更重视内在的幸福感
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那些名牌傍身,住着大房子的人们其实并不幸福,他们对生活倍感压力,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收入才能承担自己日益增长的高消费需求。所以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疲惫不堪的内心。而真正的富人因为他们始终过着朴素、量入为出的生活,他们乐于投资,让钱为自己工作,他们还会捐助慈善事业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作者对千万富翁做了一项关于他们最喜欢的日常活动的一个调查,发现他们的爱好并不在于钱或物质本身,他们的爱好主要在于家庭的陪伴,在于运动跑步,在于个人的学习和投资。就像书中作者写到的一封信中说的那样:“幸福的基本要素是健康、家庭、工作和价值观。如果你的健康状况良好,有个充满爱的家庭,并且身边有许多关心你的朋友,有一份你喜欢的工作,那么,即使没有奢侈品,你也不会觉得痛苦。”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二八定律,其实同样适用于财富管理中,世界上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这些富人真的有什么特别的成功秘诀吗?其实不然,他们也都是通过平时的消费习惯和自我的努力一点点积累财富的。如果运气或者机遇好,一夜暴富可能很容易,但是赚钱容易守财难。多去学习下邻家的百万富翁吧。他们成为富人的秘密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维,相信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百万富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