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偏爱小说。如果把我所有看过的书做一个分类,那小说绝对是最多的。很感谢高二那年的一次手术,正好是暑假,在家休养了一个月,家里老人说一次手术就和女人生孩子一样,整个身体是虚弱的,不能看电视,不能吹风,要注意这注意那。
马女士怕我太无聊,给我定了报纸,也差不多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喜欢上看一些纸质的东西。从一开始小四的爵迹到同哥的几本书,再后来越来越多,多到我不想给自己定量,凭着刻意做读书笔记,有了兴趣,再到忍不住,很享受其中。我已经很难区分现在一些的想法是生活赋予的,还是阅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
我深陷读书带来的快乐和一切,所以有了想创作的心。
上周获得新经典赠送的一本书《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看的这种目的性明确的类型的书确实很少,这本想每次看一点,都可以收获到一些。
关键词:虚构的真实 引导现实 内在信息 第三条轨道
1.“故事是世界上第一个虚构的真实”——书中原话
小学语文课上,我们就听过老师会说这样一句话:创作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这样的没错,但我想换个说法:创作来源于当下,又指向未来。当然这里的创作是指故事的创作
以前看过一本书叫《当下的力量》,当时就粗略的翻了一遍,很浅。到现在,具体讲的啥都快不记得了。怎么说了,要是真的可以只活在当下真的很不错,但问题就在于,我们根本做不到,你不得不去考虑明天导师会不会找,明天见朋友要不要买个新衣服,明天去哪里玩,吃什么,做什么,这些潜伏在当下的纠结才是困扰我们的。
故事虚构出来的一个真实有时候会让我们换一个思路思考,去看那些故事里的人如何面对这些纷纷扰扰的问题。
2.“我们不是借助故事来逃避现实,而是借助故事要引导现实。”——书中原话
手机上下载了一个forest,花了12元买了个正版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少玩手机,专心的做一件事情。手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我手机上没有游戏、抖音、微博、这些,但还是会碰,大部分时间我徘徊在微信公众号和qq群里,看别人的故事再看别人聊天,感觉很有意思。
就是看那些平平淡淡说辞、抱怨、调侃、各种abaqus的问题,然后我会想,好像也不是我一个人过的不好,也不是我一个人做不出来模拟。
以前在日记本上写过一段很倔强的话:小说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让我想把小说里的人生活体验一番,更让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比如有一天成为作家,比如有一天站在某个讲台上畅谈现在的我曾经是多么的迷茫。不,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他让我有勇气可以一个人长久的活下去,只要与书为伴。
现在想来,看小说,看书,并不是让真的一个人与书为伴,而是通过阅读,即使真的一个人,也能从容自处。
3.“我们更看重深层的、有意义的东西——内在信息。”——书中原话
看王小波、毕飞宇、余华他们这一类的书时,真的就是会反思到一些东西,明明大部分的句子也很普通,但就是读来很舒服,很想继续深入下去。
包括最近在看的《谁都不服就扶他》也是如此,奠梯的时空穿越、官能愿望的超能力,都让我不仅仅是在看一个烧脑的故事,也让我明白珍惜身边的亲人,最可怕的莫过于人心。
4.“没错,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是故事的第三天轨道,是激发我们兴趣的火线,是真正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因素。”——书中原话
算是最难的一个点,换句话说应该叫故事的情节性。
创作出一个难题,并且还需不断转折,甚至还要让读者看来万万没想到。当时看毕飞宇的(生活边缘)结尾真的是很震撼了。要让看故事的人从主人公的角度去体验这个事情,去换位思考,去着迷于人物的下一步进展,这样的能力很难,要锻炼。
不开汽车的社会有不少,但不讲故事的社会还没有过。2019.3.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