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弗吉尼亚·伍尔芙
前文提到内倾和外倾是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情况下,最自然而然倾向于哪一面做出的选择。当倾向于从自身以外获得精力和能量时,则表现为外倾型E;当倾向于从自身内部或一对一小范围群体里获得精力和能量时,则表现为内倾型I.(内倾和外倾的表现形式前文已举例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倾向偏好呢?
哈佛幸福公开课中TAL 教授有对此进行解释,我们生来就有一个相对最优水平而言的心理基准水平,即所谓的最优激励水平。内向的人天生在最优激励水平之上,因此需要降低刺激水平,以回归到最优心理基准水平,所以他们喜欢独处,安静。外向型的人则刚好相反。
也有相关脑科学研究指出,相比于外向者,内向者的多巴胺阈值敏感性更低 (多巴胺是一种与奖励相关的化学物质,它会使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多巴胺阈值越低,人就越容易感到亢奋。
外向者的多巴胺阈值很高,所以他们能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更多的社交活动。而内向者的多巴胺阈值比较低,所以社交活动常会使他们觉得精疲力竭、无力招架,继而产生“社交宿醉”。
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只表明我们天生就有内外向区别,无关优劣。它仅仅是指人们在相互交流和精力支配方面,表现出的不同偏好和倾向。
正因为有这不同的的偏好,我们更倾向于待在自己喜欢的世界中(外部或内部世界),因为在那里,我们感到最自然舒适,,也才能更好的发挥天赋才干;而如果违背本性,在相反的世界置身过久,则容易感到身心压抑,能量耗尽,丝毫没有满足感,更谈不上发挥所长有所作为了。
试想一下,一个外倾型的人在工作了一天后,本想去组局聚会嗨皮,却只能一个人待着,并且连着几天都是一个人独处;一个内倾型的人工作累了一天,想回家安静地看书看电影,却被叫去参加很吵闹的聚会,还要和陌生人待很久。这是多么令人沮丧啊,简直比忙累了一天工作更让人疲惫不堪。
为什么?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对于不同的人表现出的内外向偏好,和我们的充电耗电模式有关。也关乎到内倾型和外倾型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恢复消耗掉的能量的。
所谓充电即补充,恢复能量;
耗电即消散、耗尽能量。
观察内倾型和外倾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充耗电模式,很多都处于相反的路径,即内倾的充电刚好是外倾的耗电,而外倾的充电洽是内倾的耗电。
比如对于外倾型E:他们倾向于大部分时间待在外部世界中,更喜欢、更擅长与现实环境中的人们进行大量互动,这样才是更多地做自己,有效充电。
所以外倾型遇事喜欢开口问,和人探讨,面对面交流,他们在和不同的人口头交流时能获得信息,并在谈话中形成有效思考,这种方式就是其进行充电的过程。而不喜欢、不擅长在精神世界待太久。因为这时他们是在耗电。
而内倾型I:正好相反。他们的地盘是内部的精神世界,向内的过程是做自己,最感觉良好。比如安静思考学习、写日记、定计划等。
所以他们遇事喜欢先自己想,或自主查阅资料,或询问少数信任的朋友,经过一番思考后得出结论。对其而言,安静思考就是有效充电的方式。
在交流形式上,他们偏好文字形式多过口头表达,因为在文字的编辑梳理中也是安静思考的过程,也能让其获得能量。而向外的与现实环境过多地互动常使他们感觉不自在,因为此时处于耗电的过程中。
简单总结下两者的充电耗电模式差异——
外倾型E:走出去,在现实环境中,和很多人在一起,面对面交流时处于充电状态;一人独处,在内部精神世界中反省自己时处于耗电状态,而且独处时间越久,或在精神世界待的时间越长越难受。
内倾型I:独处,在精神世界中,安静思考做事,或和信任的个别人交流时处于充电状态;在社交场合等外部现实环境中处于耗电状态,尤其是陌生人很多,社交时间过长,或在外部现实世界待的时间越久越难受。
然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就算是喜欢独处的内倾型,也会因偏好性的程度差异表现不同。
比如,在派对聚会等社交场合中,有些内倾型也很乐于和他人积极对话聊天,有些愉快地享受聚会但可能需要早一步离开,有些会一直待到结束,但可能需要一两天独处来恢复派对中消耗掉的精力。
这就好像健身,撸铁的朋友都知道,肌肉的增长不是在你哼哧哼哧举哑铃用器械的时候,而是在你锻炼后休息时,肌纤维重新修复让你变大变强。
对于内倾型来讲,社交活动就好比“健身”,他们并不对此感到恐惧,甚至也可以像外倾型那样在社交场合应对自如,但恐惧的是长时间处于外部环境中影响了他们的恢复时间。
因为外倾型社交时是在有效充电,越久越活力;而内倾型是在不断耗电,越久越萎靡。
所以,当我们的举止长时间脱离本性,精力被过多消耗时,我们就急需一个用来恢复能量的地方(方式),也就是耗电后再加以充电。
对于内倾型来讲,当他们表现出外向行为后需要一个“充电”的地方,或独处,或一对一小范围相处,来给自己一点时间恢复。
同样的,对于外倾型,经过一段时间独处后,也需要和一群朋友玩乐,参加派对聚会等社交方式来做为自己的恢复龛,修复能量。
只有当我们重新回到自己感觉最良好的环境中时,我们才能在那里缓解疲惫不适,让身心舒展,让血液流淌,让自己从内到外的满血复活。
不然一个人不管取得多大成绩,若违反自身性格行事太久,都会因过于“扭曲”本性而心力交瘁。
这就是我认为的,区分内倾和外倾最有效的办法,看自身恢复能量(充电)的方式是群居还是独处。
是和很多人一起聚会玩乐让你重获新生,还是安静独处,和信任的朋友一对一交流让你状态复原呢?这是我们都可以拿来问自己,和观察别人,以区分内倾型和外倾型人格的方式之一。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我一个人待久了就想找人玩,玩累了也想一个人待着呀。那就要看在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情况下,最喜欢和自然而然的方式,也可以看是更喜欢和很多人一起玩,还是和少数一两个朋友一起聚会。聚会时更喜欢和很多人寒暄吹牛唠嗑话家常,还是一对一深度交谈一些思想见解等。
想必结合上下篇关于内倾型I和外倾型E的介绍,看到此处的小伙伴们对自己的内倾外倾偏好有些许了解了吧。
这也是我开始记录和输出系列文的诉求之一。了解自己是第一步,目的是能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同类,以及和我们不一样的人。
尽管INFJ一直被认为共情能力强,常能走进他人的内心深处。我自己确实也是行走的“秘密收割机”,有幸得到身边很多人的信任,时不时的充当心灵按摩师的角色,倾听排解他们的烦恼困惑。
身边友人对我的评价,也是说我对他们的处境仿佛能感同身受一般,当他们自己都很难说清内心感受时,我总能很精准的表达出他们真实的想法情绪。(这其实是INFJ 的F情感性突出的特质,后文会介绍)
但我从来没觉得世上有真正感同身受这回事。对于自己未经历的事,很难说换位思考就能理解别人。我的方法,不用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我到不了那个地儿怎么站在那个地方看事物。我能做的,是去感受同一份心境。
比如,做为内倾型的我,需要靠独处沉思来获取能量回血;我独处的时候朋友家人约我吃饭玩儿我都不乐意,如果硬有什么事非参加不可,内心会很抗拒,只想赶紧结束一个人待会…而这通常让家人朋友不理解,他们常说再忙饭总要吃的啊,又不用自己做饭还不乐意吗?或者正因为你不开心,做为朋友才想约你逛街玩儿让你开心点呀。
这其实是外倾者的想法,因为他们修复能量的方式是向外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吃喝玩乐,交流分享。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来替你着想,用相似的方法试图让你愉悦。
但内倾和外倾的人刚好相反。当我需要独处的时候,我不希望别人打扰;而当身边外向者需要呼朋唤友一起玩耍的时候,尽管有时并不太乐意,但我一想到那同一份心境,我就想我也应该去满足他人这份需求。
这就是我认为的理解,我可能永远体会不了在十来人的餐桌上hold住全场,“左边的朋友你来晚了自罚三杯,右边的朋友没怎么吃啊照顾不周,对面的朋友红光满面的最近有啥好事呢”这样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让所有人倍感重视,让所有人对我表达满意带来的成就感;
但我知道那个心情就像我独处时徜徉在缤纷的精神世界,或一对一和信任的人交流分享文学电影、人文心理、道德伦理时展露的神采奕奕,手舞足蹈,光彩照人一般。
我在独处时,不管是待在家里,看电影看书,做饭,打扫房间有多舒适自在,我就能理解身边外向的亲朋好友在聚会,在玩乐,在觥筹交错间有多自信开怀。
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心对话,学习思考、定计划时有多平静愉悦,我就能理解外向的好友在现实环境中大量社交、大量行动、和人互动时有多惬意满足。
我在使用书面符号交流,查阅资料,安静思考得出有效结论时有多自在高效,我就能理解外向的人大事小事喜欢和人探讨,面对面口头交流,获取信息时有多习惯自如。
我在工作时有多渴望拥有独立的空间,不被打扰,我就能理解绝大多数外向型同事有多喜欢格子间办公可以随意走动,说笑寒暄。
因为这种情不自禁洋溢的开心感觉是一样的,是身心的舒展徜徉,是自发的嘴角向上,是满足是愉悦是蓬勃是自信,是新生的绿枝含苞的花蕊抵挡不了向上的伸展绽放。
不管是内倾型还是外倾型,我们只需了解,对于自己和他人,到底什么是最舒适最满足的状态。那种状态下的感觉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所体验的。
然后记住这份感觉,再用这份感觉去理解和包容和我们不一样的人。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