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提出不一样的思考,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但是,这些见解有时不符合大众的价值观,也会有苦恼。
这个特点,在很小的时候,就明显出来了。
如和妈妈吵架的时候,我很会顶嘴,常常顶到妈妈琪得没话说。
或者理解得比较叛逆吧。
这样有好处的,第一,说明我脑子转得很快,能迅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进行反驳;第二,因为这样思考多了,也不断会有新的主意出来。我也常常听到别人对我的评价是:哇,你的主意真多。
不过,也有缺点,这样会显得我很叛逆,追求与众不同的方式,那么也会有幼稚冒险的一面,一意孤行。
踏踏实实的时候还好,我在顾问公司里做推广,也经常有好的营销点子。
浮躁的时候,这样的特点,会让我跌得很惨,坚持的不一定就是对的,跌得惨烈,才回头反省。
现在很多年轻人,无论在哪儿,很多时候,都不可避免的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你有对象了吗?你结婚了吗?
你单身的时候,别人会说,你要表现积极一点,这样才能吸引女孩子的注意,要不然找不到女朋友的。
也会有人说,你这么优秀,怎么还是单身呢?
再或者有人说,年纪都上来了,怎么还一个人呢?
其实,我想说,我撩人的技术不知多高,只是我不想用而已,每个人都有当下状态的决定。
我过我的生活,我不是为了吸引异性生活的。
难道上了一定年纪,就要走婚姻恋爱的道路吗?
如果问我这个问题,我想说,爱过。
我就会反思,难道一个人有对象,或结婚了,就是人生的常态?
什么是常态?
我的理解是,每个当下,就是生活的常态,不为了任何的目的。
一旦,你不能感受当下就是生活的常态,焦虑感就会产生,总想着要做点什么去改变。
我们常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等到什么时候,就好了。
想看什么课外书,玩什么游戏,说等你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然后有要考重点大学的期待等着你;
想学习一些兴趣爱好班,说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然后要面临着大学生活、毕业论文、实习;
想去一些地方玩,在大学的时候,也会常常常常说,等出来社会工作赚到钱就可以去玩了,殊不知,工作朝九晚五,忙忙忙,未曾动身要出发旅行。
当下的生活状态,就是常态,但是我们的目光常常放到未来,然后很焦虑准备那个未来的到来,等到的时候,发现还有很多未了事要去做,前一个阶段真正想做的事情已经放下了。
为什么不可以把当下的状态当做常态呢?为什么不可以在这个阶段就做想做的事情呢?
前天,父亲打电话给我,说,他想在老家建新的房子,问我意见。我说,没有意见,建吧。
其实,我心里说,以后我基本不会选择回到老家生活的了,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这句话,不能对父亲说,说出来,铁定被骂死。老家也不回,你要去哪儿?
我就曾经想过,难道一辈子就一定要在一个地方生活吗?
为什么不能多个选择?
比如你非常喜欢成都,难道不能有一天你在成都定居了吗?
看《非诚勿扰》,有一个24岁的陕北小伙,他说他在村里已经是大龄剩男了。家里人介绍给他的都是二婚的女人了。
在农村,单身,是别人很看不起的,离婚也很少,观念上依然是不允许,丢人。
为啥会这样?
人口少,见面多,来来回回,不是你家的,就是他家的。心眼也小了,熟悉啊!
为什么越喜欢城市了?
城市的包容度,绝对是比农村的包容度高几个层次的,什么人都有。
一个三十岁单身的人,在农村都活不下去,要不会议论你,要不会介绍更大龄的人给你!
在城市呢?
你爱咋地就咋滴,谁也不管你,只有自己自己,其实,我觉得更人性了。
但是,我又觉得他们说的都是对的。
社会就是这样,世俗就是这样,我们都是世俗的人,那么就要接受世俗的那一套,清高还是留给自己吧。
毕竟,你不是一个人生活,始终要出去与人接触。
如此,想起,我的前女友,她太厉害了。
她为了躲避世俗事,自己跑去西藏,一待就是三年。
昨天发了一条短信给我,说,之前一直想远离世事,清明节回了一趟家,才发现过去的三年已经过得很脱节了。
我说,恭喜你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我记得,之前她说过这件事。
她想僻静,想躲起来不问世事。但是,要到别人的地方,要学新的东西,就需要工作,需要与人打交道。就好像戴了假面具,回家累得不行。
我当时是这样回复她的:在外是社会,有相应的规则;在内是修行,听从内心。划清界限就可以了。还没有找到最深处的那个确定的自我,躲进深山老林还不是一样?思绪都会乱飞。要不干脆一直静静在某个地方,过好生活就行,所谓僻静!要不好好走出来呗,好好挑战一下社会的纷繁复杂,成为社会精英。
社会,是遵循精英文化的,结果思维,没有结果,残酷淘汰,有竞争规则,有舆论……
这是不是“假面具”面对?
其实,这也是常态,每张“面具”都是自己的,只是没有接受当下的自己而已。
最近,我很困惑,依然在写作这件事上。
我看到很多很受欢迎的公众号,就是写热点、写污文、写偏激的观点,或者很敏感的追热点事件,往往都能带来很好的阅读量和关注量。
很会迎合市场,迎合人性,迎合一切能够吸引眼球的。
再回想自己写的文章,实在拿不出手,适合给自己看。
为啥我做不到那样呢?
一、心里不想,心里有抵触,一定是有某些限制性信念的发挥作用,有不愿意去探索;
二、太注重于个性和内在想法,通俗说,就是放不开,怕有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自己;
三、不能做到敬佩别人,别人有结果,就是别人牛。真正有进步的,心态应该是这样的:谁牛,谁是当下师。
今天,我在一个简书群,问了一个问题,说,是否可以发公众号的链接?是我本人的原创文章。
我发现简书是很好的写作平台,但不是一个很好的阅读平台,粉丝积累性也不好,互动性也差。
很快,里面的群友说,不行,只能发简书的链接。
并且说,现在公众号也落后了,流量都被大号吸走了。
建议还是放弃吧。
说实话,他们说得有道理,但是我还是略有伤感。
最近确实觉得经营公众号有难度,增粉慢,阅读量也上不去,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400左右了,偶尔的也上到一千,是积累很久才有的效果。
而原创文章呢?
很费神,每天都在想着写什么、如何写等等。
虽然,他们这样说,我却发现一个事,他们在微信群也热衷分享简书链接,他们还是用微信。
这个群体,还是很大很大的。
我的计划线很长,规划的时间是十年,我擅长熬下去……
说不定,还真正熬出什么结果来。
有想了解“连续评论30天有奖活动”的朋友,可以点击此文章《以前,我是个懒惰的孩子,但自从做了这件事,懒惰兄走了……》,进行了解,欢迎你的参加!
今天讨论:你生活观是如何的?积极、无奈?有什么好的价值观分享吗?开导开导我吧,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