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家住江苏无锡惠山区惠韵家园的许阿婆,家中95岁高龄的老母亲去世了。可就在6月9日出殡前一天,家人竟在一楼电梯附近,看到了一张禁止本幢楼逝者乘坐电梯的告示。
家人无奈之下,只好抬棺走下17层楼。
从新闻中知晓,写这个告示的是同一幢楼里的邻居。家有亲人过世,意味着此生再也不见,全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邻居的这种行为,无疑又在他们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国人大多忌讳死亡,不喜欢谈与死有关的一切,甚至仅仅是“死”这个字眼。可谈“死”色变,把逝者直接视为不祥之物,剥夺逝者在公共电梯出现的权利,这确实有失偏颇。
人之于世,生是偶然,死为必然。死亡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我从小在乡村长大,在实行土葬的年代,一年到头都会有红白喜事。小时候,每每村子里新婚嫁娶或有老人过世,都是小孩子最值得欢欣雀跃的日子。
乡人热情,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村民都会自发过去帮忙操持着些什么,白事现场,过世的老人在亲人帮忙沐浴更衣后,一般会在在院子里公用的堂屋木板上静静地躺上几天,往生的老人似乎只是沉沉地睡去,脸上大都呈安详之色。
在做殡葬仪式的时候,会请道士做法事,又唱歌又跳舞,气氛上来的时候,儿女们哭天抢地,村民围在一起,聊些老人的身前身后事,伴随着几声惋惜,这样的场面,让死亡的现场也有温情流动,死亡只是寻常人家寻常的事。
送葬时,乡里族人都披上件白上衣,成群结队浩浩荡荡送葬,陪逝去的亲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没有人会因为谁家有人去世而遭遇白眼。
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死亡数育。死亡除了悲伤也还有欢乐。
2.
而现在住在城里后,死亡却被隔离在生活之外,四年级的儿子就从不曾经历过白事。偶尔小区里看到有花圈摆出来,他也知道是有人去世,他会很害怕地躲在我的身后,一脸惊恐。
我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一个孩子的对死亡的深深恐惧与躲避。
可是,死亡却是世上最平常的事。
读过一个佛教的小故事,一个妇人死了儿子,心里痛苦万分,去找得道高僧求儿子复活之法,高僧告诉她,我有一个办法,去找一个村子里没有死过人的人家要一把米。
妇人回去后,恍然大悟。谁家会没有死过人?
相对于死亡本身,对待死者的态度更值得关注。
小强的爷爷一年前过世。他曾经和我说过他永远忘不了,殡葬业的服务人员过来后,看到姑姑趴在爷爷身上痛不欲生时,他们极度不耐烦的样子。
就好像生离死离之情耽误了他们工作的时间,阻碍了他们赚钱的速度。
后来,看到他们把从小带他长大的爷爷像一件废弃品般摆弄来摆弄去的时候,二十几岁的他哇哇哇大哭了出来,那是一种对生命不再时的,那种被粗暴对待的抗议。
多希望,生有时,死亦有时,当闭上眼睛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们还能一样被尊重。
如果我死了,也请对我温柔一点。因为死生同门,对死亡的尊重,才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
3.
日本电影《入殓师》,讲述了一个小一提琴家小林大悟因乐队解散而失业,回到乡下从事入殓师所经历的一系列故事及他的心路历程。
电影里,小林对待死者从最初的恶心与呕吐,到后面用心的娴熟手法,他那拉大提琴的手如诗一般地,温柔地帮逝者体面走完最后一程。
死亡,原本就像出生一样寻常。生死同门。
对逝者的那一份尊重,也庄严了他自己。他似乎只是唤酲了沉睡的往生者,赋予他们永远的美丽。
那份庄严,让我们也感觉到对生命本身的最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电影对生命的深度刻画让我们几度热泪盈眶。
里面有一句火葬师台词特别打动心扉: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火葬师),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 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如果每个生命都可以带着尊严的离去,被身边的人温柔相待地送。
如果邻居不用这种激烈的强硬措辞,许阿婆一家也不会。
不论生前生后,人的尊严都不该被轻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