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且行且《活着》

且行且《活着》

作者: 捧个大瓜 | 来源:发表于2023-01-13 17:42 被阅读0次

    读罢余华的《活着》,我却感到如死去一般。

    说是死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坐禅入定,或者是经受了一次穿越,沿时光上溯的穿越,仿佛书中的主角福贵,翻捡过去那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心情是极度压抑,情绪极度怅惘的,思想是极度呆滞的。

    为了排缱,我扔下了书本出门步入街道,在马路上踽踽独行。

    不知何时,阴沉的天空飘起了细碎的雪花,北风阵阵劲吹,把那些雪花沙粒般往身上扑洒,无形的寒冷化为有感的冰凉的无数根银针,令人微颤。

    我在想,如我们现在有和暖的大衣保暖,琳琅满目的食品可选,抬脚可上的便捷交通工具可用,优裕的生活环境可享受,尚且个个叫苦连天活着不易,那福贵不知当初以何种勇气和意志猪狗般活了下来,而且皓然白首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与老牛为伴,守着几亩薄田依然晨耕暮作快乐地活着?

    《活着》的结构并不复杂,以福贵的一生为线索,一串到底。看似平常,但它串起的一个个事件,犹如巨大而骇人的惊叹号,耸立在眼前,令人心惊胆寒。与活着相对立的是死去,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自己的亲人先后死去更令人悲伤痛苦的么?

    福贵经历了。而且还都是意外的死亡,而且还是黄泉路上无老少的死之。

    福贵出身于一个小康之家,父母经营的一百多亩肥田,有高宅大院,有惠的妻子,聪明漂亮的女儿,全家收收租子,过着衣食无忧生活。怎奈他染上了吃喝嫖赌的瘾,尤其是沉迷于赌局,把家里的田产房屋输得一干二净,从此跨入了穷人的行列,因此气死了父亲。

    这是福贵经历的第一个亲人的死亡。

    家庭败落的富贵只好困守穷庐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而此时,母亲生了病,进城去抓药,中途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被裹挟着来到了前线。

    目睹和经历了战场上残酷的死亡,九死一生返回家乡时,母亲早已去世。这是福贵第二个亲人的死。

    福贵当年去抓药时,儿子有庆不到一岁,女儿凤霞也就五岁,待他回家时,风霞虽长大了,但一次发烧把她变成了又聋又哑的姑娘。有庆三岁多,却不认识他这个爹。

    好在妻子家珍贤惠,日夜辛劳,在福贵失踪的几年,苦苦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如今福贵的归来,总算一家人团聚,日子虽苦,依然有家庭的人间烟火味。

    但好景不长,儿子有庆念书到五年级时,小小年纪给生病的校长献血,被活活抽死。这是福贵第三个亲人的死。

    女儿凤霞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人虽漂亮,但又聋且哑,无人问津。后来好不容易有歪头残疾的二喜愿娶且婚后夫妻恩爱,可在生下儿子苦根时,凤霞撒手归西。是福贵第四个亲人的死。

    紧接着,妻子家珍受失儿失女的双重打击,二个月后,也油尽灯枯。她为福贵第五个亲人的死。

    女婿二喜又在给人打工卸水泥预制板时,被水泥板活活挤压死。是为福贵第六个亲人的死。

    好了,读到这里,我们该松口气,一方面为福贵的厄运洒泪,一方面祈祷无常别再光临这不幸之家,让这家拖根光明的尾巴吧?

    毕竟福贵与外孙苦根已生活在新时代,有阳光雨露的滋润,有莺歌燕舞的召唤,而且苦根小小年纪,聪明能干,完全沿养幸福的康庄大道迈进。

    但是,命运就是奇怪,明明可以这样,它偏偏那样,总是在猝不及防时,露出狰狞的面容。

    苦根七岁那年,因饥饿贪吃了豆子,过量而被撑死。

    这是福贵的第七个亲人的死,也是福贵这世上唯一的亲人,有可能给福贵晚年生活带来幸福的亲人,在作家余华冷峻的笔下,死掉了。

    看到苦根的死,我心中涌起一阵悲怆,心里也不由对余华这种冷峻的残忍颇有微词。我想,要是换我来写,我有可能是另一种写法:苦根经福贵悉心培养,发奋读书,考上名牌大学,步入社会混得风起云涌,衣锦还乡,修祖坟,盖豪宅,供养起福贵,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矣。

    虽然有光明的尾巴,但给人的逻辑性和震撼性,远远没有一惨到底这样强烈,而且还会扭曲了主线,使福贵的顽强活着主题,黯然失色了。

    因此,我只能顺着作者的线索和叙述来悲而再伤,伤而再悲地叹息。

    在纷飞的雪花和刺骨的寒风中叹息。无论是今天饱暖无忧的我,还是那个年代的福贵,都经历了这种自然环境的严酷,但福贵却一个人咬牙活下来了,而我们,稍有不如意,却怨天尤命,觉前途茫茫,生不如死。

    为什么?

    我其实把书中这些个死,一一罗列出来,反复思考比对,除了明了这些死所揭示的时代意义以外,更多地是寻求人性中最坚韧的部位,予以轻轻触摸,以获得人生的动力。

    终于,在本书的结尾,我找到了。

    是福贵粗哑的歌声,他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个虽名“福贵“,实际一生的生活既不“福”,更无“贵”可言的老人,或许在他年轻时就有些豁达,经历了一系列的惨烈而又凄凉的死,让他超然物外,从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了吧。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解读福贵为何在极端恶劣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依然顽强活着,或者解读《活着》这本书,我想,一系列的叹息和疑惑应该找到它的答案。

    可以想象,余华是以冷静的笔,冷峻的色调来构图这部小说的,他只是以白描的手法,流畅的语言,精微鲜活的细节,进行文字的线性展示,一切背后的生命和社会逻辑,靠每位读者自己去悟:且行且《活着》。

    正如他的序中所言:“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是啊,“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是战胜所有艰难困苦的利器。

    有它在握,无坚不摧。且行且活着,逐渐超然,直至永恒。

    咦,雪停了,近晚的霓虹灯也陆续闪烁,望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我心释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且行且《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wg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