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直解》开经偈(3)
“法”广义地说,是指一切圣贤的言语教导及天地万物一切现象;狭义地说,是指佛陀释迦牟尼的言行教导。佛陀的教导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是“无上”的,是“甚深”的,更是“微妙”的。如此从智圣释迦牟尼佛的般若觉海中,流显出来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是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轻易获得呢?不是的!真实的情况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什么叫“劫”?很多中国人以为“劫”这个字是佛教的一个专用术语,这是错误的。“劫”这个字在印度文化中早就出现了,是伴随着印度文明同时诞生的。印度自有文明始,就有“劫”这个字了,也就是说,“劫”这个字比佛教诞生早上至少四五千年。“劫”这个字是印度人的一个时间概念,是指很长很长的一个时间段。这个非常长的时间段,起初没有一个确切的所指,直至佛教诞生后,才给这个“很长很长的时间段”一个相对确定的概念:一个城池内放满芥子,一百年取走一粒,将城内的芥子全部取完,谓之“一劫”。一个小型城池内的芥子取完,谓之“一小劫”;一个中等城池内的芥子取完,谓之“一中劫”;一个超级大城内的芥子取完,谓之“一大劫”。
那么我们在一劫这样长的时间内,可不可以幸遇佛法呢?很难。那多久才有可能幸遇佛法呢?“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佛有“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教导,“人身难得”的意思是,我们此生有幸成为一个人,那是很难得的事。在六道之中,唯有人道众生成佛相对容易。因为天道众生太享福,不愿意刻苦修行,故难成佛。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下三道的众生,心智不开,陷于无边苦海,整日被业力所驱不能自已,也没法成佛。唯有人,苦乐参半,心智已开,修行最易成就,故佛曰: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的意思是,在佛未出世之前,当然是听闻不到佛法了,在佛陀去世之后,也很难听闻到佛法。就算幸运地听闻到了佛法,如没有一位具德且开悟的老师,为我们讲授无错乱的佛法,我们还是难以悟入佛境。正如当今社会上有很多的佛经和关于佛教的各类光盘在流通,但如果没有一位真正通晓佛法的老师,作为我们的引导师,我们还是不能悟入。时常看到学佛数十年的出家和尚或在家居士,依然不明佛法真意者,不胜枚举。日日诵经论,句句不离佛,而又生生世世一再当面错过佛法者,更是大有人在。每每于此,总不免引人长叹:佛法难闻,的确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尽管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但我们还是万分幸运地遇上了佛法。遇上以后怎么办呢?“我今见闻得受持”。“我”就是此时此刻的我们,指每一个有幸遇到佛法的人。我从现在开始“见”佛法(即广阅佛法经论)和“闻”佛法(即广泛听受通晓佛法的前辈和大师们开示佛法)。是不是仅仅停留在“见”和“闻”佛法上呢?不是的,佛法不是用来谈论的。如果将佛法仅仅停留在空口谈论上,那佛法就堕落为纸上谈兵了,就堕落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了。若如是,这将不再是佛法。
真正的佛法不是用来谈的,是用来“行”的,即用来实践的。我们中国人讲“实践”,印度文化和佛法,称之为“修行”。印度人所谓的“修行”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实践”。无论是修行也好,还是实践也好,都是亲身投入地做,而不是谈。佛法不是谈出来的,而是行出来的,是从人生中活出来的,是从身心中实践出来的。
所以要“受持”。受持就是修行的意思,就是实践的意思,就是通过身心将经文经义实现出来的意思。在英文中,受持就是Hold和Practice。我们不仅要最大限度地阅读佛教经论,最大限度地听闻前辈和大善知识的开示,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需将阅读来的佛法和听闻来的佛法Hold住。如果Hold不住佛法,没能将佛法融化入身心之中,那么阅读来和听闻来的佛法,除了成为我们人生中新的负担外,将毫无意义。“我今见闻得受持”的重点落在“受持”二字上,即时刻用全部身心Hold住佛法,不令佛法落空。
不仅佛法不尚空谈,强调实践,东方几个大的学派——儒家、道家和印度教等,全部都是非常注重实践修行的文化思想体系。东方人重“教”,西方人重“学”。学是可以讲的,是可以谈论的,因为学是知识系统,是观念系统。而传统意义上的“教”(此“教”为教导之“教”,非宗教之“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系统,也不仅仅是一个观念系统,它是一个生命实践系统,是一个身心修行系统。“教”讲的是证成和证悟,是要将一个普通的凡夫转迷成悟、转愚成智的。这是硬功夫,不可以仅停留在口头上谈论的,是必须通过身心实践来实现、来证成的。故中国和印度所有的学问都是修行的学问,都是生命的学问,都是实践的智慧学,即都是“受持”的学问,不仅仅是“见闻”的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