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跟大圣一起去武邱串亲戚。武邱属于黄河滩区,近两年一直在搬迁,整个村庄集体搬迁到蒲东街道新建的小区内,实现大转移。
那么,人走了,村庄呢?
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大堤一路向北,走过苗占就到了武邱地界。下大堤,走小堤,因疫情防控,很多道路都堵住了,不得不从小路过。前面应该是北何家,我记忆中的北何家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水泥路,蜿蜒伸向黄河沿,路两边都是高高低低的房子,青砖红瓦,平房,楼房,都有。房子建在高高的土岗上,显得格外的高大。这个村子紧邻黄河,田地都在滩里,东与山东一河之隔,北比邻濮阳,西还与安阳毗邻,是个不能再偏僻的地方了。不过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勤奋上进,外出打工挣的钱都变成了一座座楼房,发展得很快。
北何家在哪呢?村子呢?水泥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房子消失了,掩埋在黄土下面,只有边缘出露出的点点砖头碎瓦,显示出曾经是个村庄。真是沧海桑田啊!原来的繁华喧嚣转眼之间变成了断壁残垣,甚至一抔黄土。有几户不愿离开的人家,零零星星地散落着,好像被遗弃在夜幕中的寥星。
英姑和姑父便是其中一户。其实他家的房子已经拆了,只是房子太结实,沟机挖不动现浇顶,不得不望洋兴叹。二楼楼顶已经漏天,所有的窗户门框已经卸去,装修已经破坏,地面粘好的瓷砖已经掀开,远远看去,就是一座未完工的烂尾楼。可是,在一楼,我勤奋又执拗的姑姑和姑父啊,蜗居在这里,坚守在这里,不愿离去。他们用塑料布堵住窗户,用旧门框支住门洞,用毡帘充当门,继续生活在这里。“不走,不想走!哪也没有这里好!住楼上不踏实呢!”姑父撇着嘴,擦着眼角浑浊的泪水。四个儿子谁也没有办法,都劝不动这个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姑父的血液中流淌着是这块土地特有的东西。
姑姑告诉我们,西边那两家快搬了,因为他们的孩子要上学了,这边没有学校。“人越来越少,早晚得搬走了!”姑姑叹着气,言语间无限的留恋……
枝姑和华姑所在的村庄,连一户人家都没有了,全部夷为平地。“以后没有老家了,回不去了……”她们惆怅着,怀念着……
霞姑和勤姑家也快搬了。“两三年的事,最多三年!”可是,她们村刚改建了冲水厕所,修了路,通了自来水和天然气,还整修了村委会,街上添置了垃圾桶,环卫工人负责清运垃圾。这不是矛盾吗?一方便大力建设新农村,一方面又搞搬迁,建设还有啥意义?不过咱是老百姓一个,不敢问,也不敢想。
三年过后,村庄会消失很多,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