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快读:
起跑线到底是什么:家庭赋予孩子知识、能力、素养方面的水平和程度。
知识,面对问题,可以快速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并形成方法论和解决方案。
学校的学科知识要达到良好水平,否则没有资格进入赛道。综合知识要父母一起陪伴并灌输。
能力,对问题的认知、解构、探索、和处理方式,能力决定发展速度。
能力培养,取决于孩子玩的水平和高度。
素养,主要表现为气质、自信、逆商、情商、责任感等几个方面。
素养培育的最优方式是竭尽所能的融入更高的圈层,接触更高阶层的人。
这几年,工作、生活中接触了很多90/95后,感觉自信的这一代人普遍认知水平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强、目标明确。
但同时发现,这一代人两级分化特别明显,要么特别优秀,要么特别平庸,不像80后,中间层普通人占绝大多数。
同时,我也是个10后的父亲,从幼儿园、学前班到小学,我接触了不同圈层、地域的孩子和家庭。
我一直在思考,成年后的差异,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幼小时期的培养对一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为此,我联合几名教育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选择了30名90/95后和30名10后,从不同维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研究,最终的结论是: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输在了起跑线,连追赶的资格都没有。
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没有追赶的机会,而是没有追赶的资格。
因为研究本身是基于我作为家长的焦虑,所以研究的科学性必然不是特别科学,但我们认为从表现层面,还是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我争取用最通俗的语言直接呈现结论。
一、成年后表现差异的本质
研究初期,我们从人力资源和管理学不同维度进行数据采集,经过近10次的模型优化,我们最终将这种差异聚焦到“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
知识。
优秀的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可以在最短时间,调用最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形成方法论,给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并可以按程序落地实施。而平庸的孩子面对问题,往往首先是调用少的可怜经验、参考臭大街的案例,通过猜测或者推演,给出模棱两可的解决方案,关键在操作层面非常难落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内排名前70学校的毕业生,比排名靠后的学生提出方法论的能力明显要强,具体表现就是学科知识更扎实,深度很深,涉猎的知识面很广,而且可以融汇贯通。
能力。
面对同一问题,优秀和和平庸者对问题的认知、解构、探索、和处理方式上表现的水平有明显差异。我们为所有参与者出设计一个题目:与一个最不喜欢的同事,组成一个Team,完成一个项目。平庸者的是非观、好恶敢十分强烈,84%的被测试者,在项目启动时被个人情绪左右,最终项目成果一塌糊涂。而优秀者基本全部可以有效处理情绪和私人关系,以项目结果为导向,会弱化是非观、好恶感,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对方的能力和积极性来完成项目,更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优秀者会详细分析对方的优劣势、性格、甚至星座,进行科学的工作分工。看似简单的结果,反应了两类人的目标感、认知水平、对问题的解构能力、研究探索的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经研究发现,这背后和两类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地域文化有非常大的关系。
素养。
主要表现为气质、自信、逆商、情商、责任感等几个方面。我们设计了大概30个指标进行了数据的离散分析,结论十分惊人,知识和能力均有大概25%的中间分布状态,但素养几乎是完全的两极分布。说白了,在30个样本里,素养只有极好和极差两种状态,没有中间值。而这个结论又和样本的另一个分析结论高度一致,那就是其父母所处的阶层。
这就是事实,另一个实时是,两类人在工作不同各阶段的职位、收入差别越来越明显。
二、起跑线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不掉队。
基于90/95后的表现分析,我们又对照的找了30个10后的孩子。
最终,我们得到了一个近乎偏执的结论:家庭决定论。
孩子的起跑线:家庭赋予孩子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的程度和水平。
首先,这里所说的家庭也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可继承性的家庭因素。对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二代和三代”,他们继承了父辈或者祖辈金钱、权利、社会关系资源。大多数孩子还没有起跑,他们已经到达终点。我们无需对这些孩子怀有仰慕、仇恨的复杂情绪,因为他们的父辈或祖辈意识开化的早、经历风险早、经受磨难早、把握机会早。面对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向人家的先辈学习,竭尽所能的改变现状,将孩子向前推一程。
另一个层面,就是非继承性家庭因素,这个几乎只和家庭成员的认知水平有关。
知识,学科知识是入门证,综合知识和加速器。
学科知识(学校学的知识),决定你能不能和别人在同一个赛道上,是入门证。我们的研究对象里有三位是计算机专业。两位是我们认定的优秀者,一位是平庸者。优秀者中,一位大学期间,深研数据挖掘技术,大学毕业,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数据工程师,一年后就带团队,一年可以为企业节省数百万元营销费用。另一位精于JAVA语言,研究生毕业前已经开发了两个不同产业的互联网平台。一位平庸者,大学毕业时写一段代码都要去参考别人,最后决定干人力资源,理由是他喜欢做HR,其实是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在信息技术这个赛道上和别人竞赛,只能选择逃避,殊不知,人力资源看似简单,但有很多专业的人力资源人才在这个赛道上竞赛,他进去同样没资格和别人竞赛。
对于幼少儿,学科知识,必须达到良好,虽然科学家已经证明学习成绩好坏最终决定因素是智商,但是无论孩子智商高低,家长必须花足够多的时间,陪伴、监督孩子的学科知识学习,同时让孩子学会自律,足够努力。哪一个学科成绩不好就要和他一起练习、补习。和孩子“一起”做非常重要,否则永远不会知道孩子为什么学不好。
有的家长,说自己很忙,要挣钱没时间陪孩子,我只想说,只有懒得要死的父母,没有忙的顾不上孩子的父母。
学科成绩达不到良好,将来连进入赛道的资格也没有。但是大家真的不要为成绩本身焦虑,学科成绩是能不能进入赛道的因素,但不是一生成就的决定因素,只要取得入门证就好。说白各科成就良好以上就可以了,是不是全科优秀,和智商是正相关的。我们从来没见过高考状元是仅仅靠努力取得的,智商才是决定因素,智商强求不得的。
综合知识怎么获得?和孩子一起走进图书馆、每天坚持一起读书、一起听讲座、一起研究和探索知识点、一起做实验、一起上补习班。知识都是灌输进来的,没有捷径,之所以要一起,是因为要让孩子有动力、有榜样、被监督,同时真正理解和懂得孩子。
当然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更重要。兴趣,就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有获得感、成就感,需要让孩子经常在别人面前验证自己的知识的价值,让孩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家长去设计、去规划,别指望孩子自己做到,除非你的孩子智商足够高。孩子智商约高,一起的时间就可以越少。
能力。对于幼小阶段的孩子,能力培养的最优途径就是玩的水平。
平庸的孩子,一个人坐在家里玩玩具很嗨,玩手机游戏很嗨,和小朋友追逐打闹很嗨,看电视很嗨。这些简单重复、无法启智、麻痹精神的玩儿,除了让孩子很嗨之外,对孩子毫无价值。
优秀的孩子,听音乐会很嗨、打球游泳很嗨、做实验很嗨、做科学手工很嗨、游历世界很嗨、组织社会活动很嗨,玩的过程他们也获得了快乐,同时培养了气质、启发了智慧、培育了探索能力、锻炼了思考能力。我们看到国内外很多优秀的课外培训机构,都是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玩到入迷。
对于幼小,能力的培养就是玩儿的水平和高度,孩子需要的是快乐和释放。同样是玩儿,要让孩子玩的有高度。但是切记,别把孩子的玩耍变成任务和要求,玩就是玩,做实验就是玩儿,别给设定那么多任务。
之所以要上各种兴趣特长学习班,就是因为既可以增加综合知识,又可以提升能力。
素养,根据研究结果,我只想说“孟母三迁”的必要性。
无论家庭环境影响和家长说教如何去引导孩子,都不如伙伴以及同学们对他的影响有效。
所以无论生活,还是上学,都要竭尽所能的接近富人、权贵和高级知识分子,努力融入更高的圈层,接触更高的阶层,这似乎是提升素养最有效、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知识、能力、素养,从小积累,最终形成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长大了再弥补,别人早已到达终点。
输在了起跑线,不是追不追的上的问题,恐怕连进入赛道的资格都不会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