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护,都希望通过自己多年的生活经历,帮助孩子尽量去少走弯路。
个别家长,恨不得使尽浑身解数,打着“这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从上学、到工作,甚至到婚嫁,帮助孩子清除人生路上的一切障碍,生怕孩子多走了一丁点儿弯路。
出于对孩子的爱,不让孩子走弯路,当真就是为了孩子好吗?
前一阵,在蔡垒磊的《认知突围》里面,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只有真真正正的踩进坑里才会知道坑有多深,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踩得多了,才能练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长成什么样的大约就是坑,这样人的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强,而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步骤,仅凭别人的经验和单纯的理论学习,在多数情况下,对坑的理解几乎都会出现不小的偏差。当真的踩进坑之后,也很难较快的爬出来。
一个孩子,在家长的帮衬下,前期固然是能够少踩一些坑。
-
但是,首先来说,家长的认知并不足以把孩子一辈子遇到的坑全都填上,最终可能还得是孩子自己去判断到底是不是坑。
-
其次,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没有去锻炼分辨坑的能力,长大之后又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知道哪里是陷阱,不要掉进去呢?
在这方面,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花钱”这件事。
家长帮助孩子挑选东西,家长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且家长通常认为自己更知道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东西是不好的。家长觉得很多事情我比你更懂,于是让我来替你做决定就好了。
于是关于花钱这件事,有些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自己做过抉择。这样带来的一个坏处是什么呢?就是很多孩子直到岁数很大了,依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金钱”。
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
有的二十出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和朋友一起出去赌博,欠了一屁股的债,跑路不敢回家,债主堵到孩子父母的家门口去讨债。
-
有的三十而立,依然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金钱,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节制,没有钱了,就卖了房子继续耍,带着媳妇和孩子租房子。
-
有的四十不惑,才开始跟风炒股,一上来就all in,没出几个月,几十万的现金已经打了水漂,万念俱灰。
-
有的年过古稀,拿出全部养老钱,去投资自己都搞不清楚的理财产品,最终公司人去楼空,至今可能还没有个说法。
我自己是觉得,坑,早晚可能都会遇到,与其晚点儿遇到,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还不如早点儿遇到,即使掉进了坑里,还有的是机会爬上来继续前行。
下面,再说一说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家长,可能是他们觉得他们自己没有能力来决定我的人生,亦或是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是应该自己去做决定,总之,我人生中的很多决定,都是我自己来做的。
小的时候,我的零用钱是一天1块钱。关于零用钱的使用,有两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
小学的时候,我第一次攒了100元钱,于是自己跑到家门口的银行把钱存了起来,我记得存的是1年的定期,当时的年利率是12%多,从此我对利率有了概念。(现在想想当年的利率真是的超多,可惜就是没有钱啊)
-
还是小学的时候,因为迷恋武术,脑残地花了40元买了一本武林秘籍。(40元啊,可是我一个多月的零用钱啊!)
其实花钱办的蠢事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我很感激我的家长,钱给了我,就由我来做决定,他们从来没有去评价过我的决定,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是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自己能够清楚的知道我以前做的那些决定到底好不好,同时也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金钱观。
工作之后,不用再向家里要钱了,也有了富余的钱可以用来投资,于是又开始了一个接一个的踩坑过程。
2006年,闲得没事,跑去银行柜台买基金。当时清楚地记得,根本没有多少人去银行开户买基金,真的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买完之后,2007年,股市大涨,基金也跟着大涨,我一面盘算着自己的投资能够翻上几倍,一面继续大量买入。
后面的结果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了,2008年,股市大跌。
那是我人生经历的第一个熊市。用“贪婪”和“恐惧”来形容那种心态真的不为过。
从此很多年,我都不敢再碰基金,也不敢再碰股票。真的是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
又过了七八年之后,自己又有了一些积蓄,同时对待金钱也更加理性。
1. 合理分配资金。我目前20%用于激进的投资,80%用于稳健的投资,稳健投资中的10%可以随时支取以备急用。
2. 不再厌恶风险。风险永远是和机遇并存的。但是风险也意味着大赚或大赔,所以无论再好的项目,也只拿出一小部分去投资。这样赚了开心,亏了不会太难受,同时也不会让自己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3. 学着去识别风险。没有人能够做到百分之百不掉坑里,但是也不能因为害怕掉坑就裹足不前,多学习多实践,小成本试错,慢慢的一定会越练越强。
之前和朋友聊天,我说我希望我的孩子很小就能够进入到股市里面去感受一下,也许她会将零用钱全部输光,也许输光零用钱的感觉会特别难受,但是我觉得事后她一定会觉得很庆幸,庆幸自己输掉的只是那一点点的零用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