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战友这篇《来自星星的孩子》,看完以后百感交集,对于我们了解什么是自闭症有一定的帮助。
肖丽是比较了解我的双螺旋结构的,所以,一开头的部分,我马上就明白了,要制造画面和情景,这个做的是不错的。还设置了悬念,可以看得出颇费了一点心思。为这个人开头点赞。
但是从开头往下面读,故事性就开始变得弱了,有点像科普。这个也就是我们要回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你要传达的究竟是什么,只是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知”,还是传达你参与了自闭症儿童活动中个人的“情”的体验,或者是你希望借助你的文字能够如何帮助这个群体的“意”。
现在看起来,这里三者交织,不是说不可以,但是肯定要以一个为主。看得出来,你要向身边的人发出一种呼吁,就是关爱这个群体,善待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那么“意”的部分的力度就稍显不够,尤其是文章后半段大部分介绍如何鉴别自闭症儿童,让我觉得又跑到了“知”上面去了,本来以为后面会再讲几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再拉回来,但是没有看到就匆匆结尾了。故事性也因为你这个部分的占比而削弱了,尤其是读者的情感本来在你讲自己儿子头像的时候会产生共鸣的,但是知识一加入,文章就开始转向了理性线路去了,似乎就很难再回到一个情感的共振上来。
我看到了骆律师在群里给你的点评,像大律师这样思路严谨的读者,也是提出了对于文章结构的问题,他提的要么叙事要么科普我也赞同。有一点我和他的观点不同,即使我们是一篇科普文,我们毕竟不是一门课程,是一篇文章,所以我们不太可能在开头就交代本文要告诉大家自闭症哪些点,好比来一个课纲。文章譬如戏剧,是不可能开头上来就剧透的。开头的作用就是用来吸引你看下去,然后用线性的推进,慢慢带着读者走进你的世界,沿着你设计好的路线,达到你要去的“文以载道”目标。
我有一个建议就是,如果这就是一场和自闭症儿童的近距离接触,你就去写你的所见所闻,你听到的经历过的这些自闭症儿童的故事,这里头情感流动的力量,一定会牢牢抓住读者的。一定要讲一些关于自闭症的知识的话,不要大段摘录,可以拆碎掉,融入到故事里面去,或者人物里面去。
有一个写作的目标在你的心中,这样的文章会更加聚焦,意在笔先,文气连贯。
给你看一篇我的活动稿,你知道我经常写活动总结稿,然后里面也包含了一些知识,更多的是和一起参与活动的人群的互动和故事,这样整篇文章的定位就比较清晰,同时又输出了一些干货,叙事性也比较强,供你参考。《你是一座行走着的冰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