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个“家”可以是小家,也可以是国家。
当我们看到国家在各个领域都突飞猛进成绩斐然时,要意识到是因为有无数的前辈躬身为我们铺好了基石。
他们在各自专业上的深耕,在时代动荡中的笃定,在建设祖国上的赤诚,都值得后人敬仰,更值得去认真书写和宣扬。
他们年岁已高,随时都可能撒手尘寰,比如今年6月份黄永玉去世,前年6月份许渊冲去世,所以我们需要把他们的事迹、思想记录下来供后人了解。
《长者是一扇窗》是《人物》杂志历年来对黄永玉等9位老人的专访,作为中文领域最好的人物报道,这9篇访谈很有深度,分析也很深刻,能够让读者对他们有一个全面而相对客观的评价,而书中更有他们很多不为人熟知的交往趣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e3701737db02c723.jpg)
1. 黄永玉
连初中都没有读完的黄永玉,其在绘画、雕刻等领域取得的的成就就不消说了,难得的是他一生经历坎坷,却是“一个没有低过头的人”。这对于经历过多次运动的人来说殊为难得。
他愿意出名,乐于挣钱,好江湖义气。他的万荷堂像一个传奇。他喜欢《世说新语》里的“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黄永玉永远是黄永玉。
2. 许倬云
90多岁的许倬云仍在执着地为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寻找解决方案。他喜欢从世俗跟民间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这一点很让我着迷。
他希望年轻的朋友们“愿意做傻瓜,承担痛苦,抗拒财富与权力诱惑”;他希望大学教育是帮学生学到“寻找知识线头”的能力,而不是浇筑模具,用“整齐划一”斩断生命力。
这些长者虽然都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但是他们更让人钦佩的却是在岁月洗礼下的那份豁达通透。
他们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朝向未来、朝向光明的窗,却将过去时代的风沙和黑暗尽力掩藏在身后。
这或许就是知识分子的风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