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写作时的思考过程:
1.我发现了什么?
可能是最近读李笑来的文章读多了,最近写了一篇《怎么进行时间配置?》的践行分享文,在写文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做到了这两点:
与自己的兴趣(整理收纳)相结合,以整理收纳类比时间分配,这有点像《奇葩说》上的颜如晶和吃鸡;
写论点的时候引用了《娜些年华》分享的内容,而且在写论据论证过程中(自己过去失败的经历),提到一个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并做了解释,还引用了达尔文的名言。
文章加入了这两点后,自己感觉文章稍微丰富了一些,字数也多了,不再像以前写的文章,平铺直叙、无聊无趣的。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论据(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怎样来证明)
2.联想到了什么?
之前出差时,在宾馆看《脱口秀大会》第三期《你真的有朋友吗?》,作为嘉宾的杜海涛,发表的演说里面一直在举其他明星的故事,说到最多的就是吴昕。
节目里面他得了很高的分,当时觉得他情商很高,做节目还为同事作了宣传。于是这段记忆就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写《时间怎么配置?》时,联想到了这件事情。
3.想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演说时引用到他人(尤其是名人)的故事,用其他名人的故事,增强演说的吸引度以及说服力。
写文章时引用名人的事例、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论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比喻论证......
这么简单的知识,在高中就学过,可是我之前都没有“刻意”去练习,之前写作也只是自顾自地写,并没有刻意去考虑文章结构、论证方法,更不要说特意去找事例、找材料了,只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也从来不修改,难怪写了那么久,都没有什么提高。
4.之后做了什么?
知道理论的重要性后,去网上找了议论文的写作理论,将目前收集到的写作模板或者套路集中在一个电子笔记上,并再次修改了之前写的《怎么配置时间?》的文章,按照议论文的一些套路,刻意问自己,还可不可以再增加什么内容、增加什么论证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