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这两天阳光灿烂,蓝天白云,红梅绽放,树叶开始吐芽,浓浓的春意仿佛摸得到。
然而,春天到底在哪里?谁能说出春天到来的标准的是什么?气象学上说“连续5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就是春天,这说法,科学是科学的,但是了无生机,就像一架机器在用嘈杂的声音告诉你:春天来了。
这听着刺耳,无味、无趣,如同嚼蜡。
但在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诗词中,写得不但可谓意境十足,充满诗情画意,而且是往往充满哲理。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禅诗。这首诗有好几个版本,只是个别字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想象一下:春天到了,一个多情的女子想寻找春天在哪里,漫山遍野的找,总是找不到,回家在自己院子里摘朵梅花闻闻,才发现原来春天就在家门口的树枝上,可谓春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这首诗写得真是佛性十足。佛教讲究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就在自己的内心,不能成佛是因为被世俗蒙蔽,但是世间俗人却不知道这个道理,如同想找春天一样,历经千难地去其他地方找,自然是找不得的,——而且也显得可笑。
其实,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芒鞋踏遍陇头云”其实就是一个洗涤内心灰尘的过程,是个修行的过程,只有洗涤掉蒙蔽内心的灰尘,才能“归来笑拈梅花嗅”,才能到那个境界,才能明心见性,领悟“春在枝头已十分”,猛然大彻大悟的成佛。
诗通过“寻春踏青”、“拈梅一笑”这么常见的场景,没有过多描写,却将春意盎然的情景写得充满想象,并写出了佛性。
特别是“拈梅一笑”,让我想起了佛教禅宗“拈花一笑”的公案:佛祖释迦摩尼讲法的时候忽然拿起一朵花笑了下,众多弟子中只有摩柯迦叶领会其中高深的佛意,回报一笑,于是佛祖大喜,说他有妙法传于摩柯迦叶。这就是佛教禅宗的来历,摩柯迦叶就是禅宗始祖。
短短一句诗,把一个意味深长的公案融入进去,更丰富了内涵,平添了禅意。
其实从更宽的思想角度来看,这首诗更是写一种哲理,一种追求苦苦理想而不得,无意中豁然得到成功的哲理——类似于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体现的意境。
绝!
这就是中国诗词的魅力,遵循严格的格律规定、使用修辞方式,通过精练的文字,充分发挥出汉语独特的音乐性,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这更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不过,话说回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充满生机和希望,因此科学的论述再严谨、中国诗词的描写再有魅力,我觉得代表人类未来和希望的孩子们才是春天最好的代表,看到孩子们,就如同看见春天。
所以儿歌里说,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