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曚昽”“蒙眬”“朦胧”三个词的用法有所不同。
“曚昽”中的两字都以“日”为偏旁,是说日光不明。
例如:
(1)雾越来越大,阳光变得很曚昽,你开车要慢些啊。
(2)雾霾太浓,日光曚昽,很多人躲在家里,尽量不出门。
“蒙眬”中的“蒙”,原先是繁体字“矇”,后来“矇”简化为“蒙”,故现在写作“蒙眬”。
“蒙眬”是说眼睛半睁半闭,视物不清楚。
例如:
(3)我躺下不久,睡眼蒙眬中,似乎听见有人叫我。
(4)老王喝多了,醉眼蒙眬地讲述他以前遇到的怪事儿。
(5)小李很伤心,泪眼蒙眬中看见她的好友小王来了。
“朦胧”中的两字都以“月”为偏旁,是说月光不明朗。
例如:
(6)潮平淮月朦胧。(唐代徐昌图《临江仙》)
(7)山谷里十分幽静,一行人在朦胧的月色下继续赶路。
“朦胧”也用来说景物模糊不清楚。
例如:
(8)朦胧树色隐昭阳。(唐代王昌龄《西宫春怨》)
(9)雾腾腾,天地朦胧。(《西游记》第八回)
(10)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然暮色朦胧,许多家的电灯都亮了。
“朦胧”还可以用来表示“神志”或“意识”迷糊、不清醒。
例如:
(11)刘官人酒量不济,便觉有些朦胧起来。(《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12)她疲惫的朦胧的意识已经分辨不清……(杨沫《青春之歌》)
(13)他睡意朦胧中,仿佛听见有人说话。
“蒙眬”“曚昽”“朦胧”都有AABB式的重叠形式,分别说成“蒙蒙眬眬”“曚曚昽昽”“朦朦胧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