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杰:1963年生于山东淄博,1986年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2000年结业于中国美协山水画高研班,2003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全国青联委员、民革中央画院画家、《中国画研究》杂志编委、北京彩墨画院副院长、中华书画报副总编、文化部中国画创作中心画家,中华书画名人网艺术顾问、客座教授。2012年,王本杰成为昭泰文化签约艺术家,同时加入中华艺术家云版权联盟。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08年度人物,被美术报评为最具升值潜力画家,2011年出访参加中国著名画家欧洲巡回展。北京保利、瀚海,恒昌等知名拍卖行均以高价拍出其作品,作品被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航天英雄杨利伟先生及中共中央党校、全国及海外等机构和美术馆收藏。
尺幅寸缣,意象千里
一一记王本杰先生金卡山水小品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人历来从文修身的基本准则,而所载之“道”正是文人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文人寄情于道,或以诗歌,或以文章,或以书法,或以绘画,观其表达的形式,可窥见其精神世界的高远之境。
所以中国传统文人,历来重视起作品的精神内涵,视其与生命同等重要。在传统国画的艺术领域当中,最能体现文人精神尺度的就是小品画,以小见大,小中蕴含大的哲学思想,但凡能文善画的文人多喜欢用小品画来传递着自我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之情。
“简,逸,情”“简”不简单;“逸”不轻飘;“情”不滥情。是对王本杰先生小品的思想提炼,作品多有寥寥几笔之作,但是画面却意境悠长,情感丰富。这就是“尺幅寸缣,意象千里”之无中生有的最佳朦胧状态,因为诉述的是生命起源。“雅逸”是他画面的最大特点,浓淡呼应,表现于超脱世外之境,讲述的是生命的追求。“情”是诉说自己的人生感悟,是生活的状态,是对大道的回归溯源。
在王本杰先生金卡山水小品里,崇尚化繁为简,剔燥求逸,重诗情,求若有若无之境。这正暗合“意象千里”之理。也正因此,笔下之作,不计名望,只重作品。缘于他临习时不取其笔法、墨法;只鉴其法,取其意。这也是为什么在王本杰先生作品中能感受到古意,却不见古之笔墨之因。
元代赵孟頫说“画贵有古意”。他从南宋过来,到了元代提出继承的问题,他是从“画贵有古意”这一点去号召继承的。到了明末清初,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一直影响到当下。石涛其实还有一句话我们不能忽视,叫“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看石涛的画,他与前人的心贴得很近。康有为说“高古有三,一曰真、二曰朴、三曰俭”,这就构成了高古的境界。笔墨不仅仅是材料,也不仅仅是技术和技法,它是一种文化思想,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有渊源、有体系、有逻辑关系的艺术形态。这个艺术形态跟西方文化不同,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笔墨也是自成体系的一条大河,这条大河也毫不比西方的短,只是各自流向大海。
中国绘画一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自唐宋古意,早已将中国美学推向高峰。老庄思想正是此美学审度的精神支柱。
在王本杰先生的小品山水里,重意境之高远,着视觉之含蓄,使视觉达观与民族美学在图示上形成自觉结合,此处无言之品读便是空色之辩法。由此可见,王本杰先生在作品创作里已然构建着美学之理想的纵贯时光。
“画中无禅,唯画通禅”,是做中国小品画的至高境界。所谓“禅境”,则是在静与动之间,在虚与实之间,达到至平、至淡、至无意的境界,做中国画如若不悟禅,则会缺少几分空灵之气,失去几分韵味质感。佛家思想中讲究平和清净的修为,方能在红尘之中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然而艺术的创作亦是关乎心灵的修为之功。二者有相通之处,所以与佛结缘,参禅悟道,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精神修为的方式之一。
作为山水画家,王本杰的作品是对中国传统文士文人画在当代的有效继承。展观斯图,如对其人,墨气浓郁,画面墨色深沉,层层积染,且又笔笔分明,并无浑沦漫浊之感,不仅见作者功力之深厚,也总见他有意识的要塑造画里山川的意图。
每当我们欣赏他的画时,他的抒情和缠绵,他的超脱和挥洒,他的强劲和力量,总是让我们想到一种奋力喷发出来的永恒的精神。王本杰先生通过自己的作品藏纳了这种可贵的气质与感情,因其动心,因而感人。
以上所谈,乃管中窥豹,以偏概全。所见,亦不过冰山之一角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