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被生活客观或者主观的因素伤害得足够深,那么你将再以怎样的态度和面目面对世界?”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电影都探讨过,但由于问题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与多样性,我们依然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丰富性,通过不同的故事、人物背景、内容编排、时间结构等展现不同人群的不同态度,在引起情感共鸣的同时,让理性也得到一点儿翻新:“啊!原来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多田便利店》便是这样的电影。
《多田便利店》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开便利店的叫“多田”的男人。他在新年前夕遇见中学同学“行天,出于小时候伤害其“小指”的内疚收留对方,两人展开了一段室友生活。这两个表面看起来很丧的男人,却给了我们温暖治愈的故事。
一、“一条明线、四条暗线”
在叙述上,影片采用很明显的时间顺序,以“月”为单位进行提示,讲述日常生活,聚焦小人物的,没有夸张的音乐、情绪渲染,这些都给整部影片奠定了安静、沉闷、琐碎又略带忧郁、悲伤的一种基调。
“四条暗线”则是个人从因果联系的角度出发,寻找出的串联影片中各种故事与人物关系的导火索或者关键点。
一共有四条:一是“吉娃娃”,且将之戏谑为“一条狗的使命”。影片的开头便是“吉娃娃”被女主人委托给多田,多田勉为其难接受的场景,并约好了送还的时间和地点。
后来女主人没有出现,引发了多田与行天“送还吉娃娃”、“为吉娃娃找新家”、“因吉娃娃结识妓女”等一系列事件。其中最关键的是多田与行天的相遇也是由“吉娃娃”偶然促成的。
二是“由良子”的出现,可以称之为“一个孩子的投射”。由良子是被母亲委托给多田在放学后送回家的小男孩,起初他并不是很愿意被接送,后来在多田和行天的真心相待下,最终喜欢上了这两个“怪蜀黍”。
其间由良子受到贩毒分子欺骗蛊惑,在公交车上藏匿毒品,幸亏被多田无意发现,为帮助由良子,多田和行天惹上了贩毒头目星先生,这为以后星先生与多田的会面、多田救行天埋下了伏笔。由良子的家庭“投射”出了行天和多田的童年。
由良母亲并不是真的很爱他,委托多田送自己回家,也只是为了面子,因为送孩子回家是经济实力的体现。
身为成年人的多田与行天,与“由良子”有一部共同喜爱的动画片,在观看动画结局时亦会感动落泪,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童年并不是很快乐,特别是行天。
三是“山下”的出现,可以称之为“一个跟踪狂的血案”。
山下是一位贩毒分子,很喜欢妓女露露,一直跟踪她,露露将此事告诉了行天,行天为了帮助露露摆脱山下,故意做出一些事情,想刺激山下对自己犯下罪行,将他送进大牢,最终山下刺伤了行天。
由此引出了后面警察的调查、山下家庭环境等。至于行天为什么愿意冒生命危险帮助露露,一方面是出于朋友之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尽管他自己也是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行天可能也不想活了,想借此离开这个世界,这可以从“前妻”对他的谈论中得之。
因为自己曾经受过伤害,所以更想去帮助弱势群体,因为自己受过的伤害太深,无法忍受,所以想离开这个世界。
忍不住为行天这个有些丧、有些酷、却很暖的怪蜀黍点赞,而最终解救他的人也会将他成功解救,那就是多田,不对,他们是相互解救了对方。
四是“行天与多田各自过往经历的介绍”。
这是通过他人转述、场景暗示、自身袒露等形式呈现出的多个片段综合揭露来的,这些片段穿插于整个影片之中,最终交代清楚了他们的关键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
行天的过往主要是“前妻”讲述出来的,童年很糟糕,父母并不爱他,但具体是怎样对待他的,我们并不清楚,但从行天对父母的嫉恨,以及当父母再次干扰自己生活,他打算回家杀死父母时,可见受到的伤害非常深。
然而就是这样身患“重伤”的行天,确是一个热心,极具同情心的人。
起初原本以为他是一个抛家弃子的浪荡子,最后才发现,为了帮助同性恋的前妻实现“拥有孩子”的愿望,结婚并如期离婚,之后还间断性的寄钱。
当行天父母找“前妻”麻烦时,他也主动提出去解决问题。
除了这些,从帮助露露摆脱山下、照看“吉娃娃”、对“刺伤”自己的山下的关心,都可以折射出行天温暖的内心。
尽管收到了来自父母的恶意,却并没有将这种恶意传播给他人,反而用更加具有同情心的方式对待周遭的人和事。
多田的过去主要是通过警察的揭露以及对行天的倾诉中呈现出来的。
本来大学毕业就进了一家好公司,顺利娶妻的他似乎生活一片阳光,却被妻子出轨、怀孕、孩子夭折等事件打击得支离破碎,最终离婚,独自生活。因当初自己睡着,不知道孩子半夜发烧的多田,一直对孩子的离世心怀愧疚,不能原谅自己,逐渐的失去了重新爱别人的勇气和信心。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情感和理智都在指引他重新开始,只是暂时还没做到而已。在劝导“由良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态度。
二、多田与行天的相互解救
行天因无法忘却小时候受过的伤害,怀有杀死父母,让自己走向“可怕地方”的意念;
多田则因妻子的背叛、对孩子夭折的愧疚失去了重新爱一个人,让别人真正走入自己生活的勇气。二人的相遇及生活的交集,开启了相互解救的篇章。
行天安慰多田,孩子的离世不是他的错,多田则教导行天更积极一些,不要沉溺于过去的伤痛,看到更多关心他的人,比如同性恋前妻、女儿等。
最终,在下一个新年的前夕,两人再次相遇,多田邀请行天回去,这他不再封闭自己,愿意接纳一个人进入自己的生活,行天在离开便利店的那段时间也并没有走向“可怕的地方”,而是回来找多田,这些都表明二人想重新开启新的生活。
这种“新”并不一定指在物质或者生活方式上会有很大变化,更多的是心境、情感与态度上面的转变,也许他们还会继续过着“丧丧”的生活,但内心至少要温暖与开心一些。
三、对“亲子关系”与爱的探讨
“亲子关系”应该是影片探讨的最重要的主题,其中提及了多对亲子关系,行天与父母、麻里与母亲、山下与父母、由良子与母亲、多田与他的孩子等,这些不和谐的关系中,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以及孩子对父母的控诉。
那些从小未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的孩子,被亲密关系深深伤害的人,他们应该去怎样面对这个世界呢?
影片借多田之口抛出了答案:“虽然如此,你可以去爱别人,找一个别的人,你可以把你没有得到的给那个人。”
与我们往常听到的“一定要原谅伤害你的人”这种教条却难以做到的答案(并不是说这种观点不好),以及现实生活中很多受害者“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相比,这种回答自有其人道主义的关怀,这既是对受害者的一种关怀和理解,不要求他们“勉为其难”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是对周围人的一种关怀,不让他们被无辜连累。
但不要求原谅伤害你的人,不让周围无辜的人受牵连,并不一定代表要将自己封闭起来,我们可以转移,爱更广泛的一些东西,比如电影中对狗的爱、对朋友的爱、对邻居的爱等等。
四、对几个场景的思考
一、成年人理性、现实的“正义感”
场景:行天与多田在铁网栏旁对话,飞机从头顶飞过的场景。这是整个影片中色彩最明亮、视野最开阔的一个场景,这两个丧丧的“怪蜀黍”在讨论“解救周遭”的问题时,居然散发出了一种少年感。
每个成年人对此也许都似曾相识,年少的我们都曾在广阔的蓝天下,草坪上,阳光下,与好友畅聊“正义英雄”“解救世界”之类的梦。然而现在与年少不同的是,在经历各种波折以后,成年人的“正义感”往往是更加理性与现实的,少了幻想,冷静克制,却竭尽全力。
二、多田的愤怒
在垃圾场与警察见完面之后,在便利店内行天想讨论山下的情况,多田突然爆发了,起初我一直对这突发的愤怒表示不解,仔细想来当时没有好好揣摩多田的心境。
多田的愤怒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自身,在垃圾场警察揭露了多田失去过孩子的事实,这就像揭开了伤疤,愧疚和痛苦被唤醒;同时行天拥有多田想得到的那些东西,比如他人真心的关爱、拥有血缘的孩子,这些可能触发嫉妒的情绪;
二是“怒其不争”,多田认为行天不珍惜眼前真正关心他的人,一味的沉浸在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中(对山下的关心也是出于境遇相似而生发的同情),是自私且迟钝的。这些因素一起引发了多田的愤怒。
三、行天的离开
行天中途离开过便利店一次,上一幕多田还在跟行天讲述自己的过往,下一秒便建议他离开,行天也答应了。也许正是因为将自己深埋的伤痛给行天看之后,才建议他离开。过往经历在记忆中鲜活的重现,刺激了多田,在没有完全确认是否愿意行天进入自己生活之前,他需要一个人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对于这点,行天是理解的。
四、个人“小义”与社会“大义”之间的张力
警察与多田的会面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警方想要从多田与行天身上获取山下贩毒与行踪的证据,但为了保护行天,多田绝口不提;
第二次是在掌握山下情况之后,警察与多田进行了一次交谈。
这两次对话内容展示了一个伦理学问题:警察作为社会权力机关的代表,要从整个社会利益着想,严厉打击犯罪,认为多田的包庇行为并不能帮助到任何人;多田则出于保护周围人的目的,没有检举山下和星先生。
在“大义”与“小义”之间,多田选择了后者,如果选择前者,检举贩毒分子,整体上也许有助于社会安定,但由此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失去周围的人。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与社会整体相比,周围的朋友来得更直接、鲜活与真切。
但这并不能表明舍“大义”而择“小义”的行为值得推崇和完全正确,只是这为我们理解这种选择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