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最近被大量转发的文章,主题是家庭关系里自己要排在首位,一定要足够爱自己。通篇看下来很顺畅,没什么毛病。可是里面有两段话引起了我的好奇。
第一段是关于心理学的:
心理学上有个“序位法则”:家庭中先出现的关系,要优于后出现的关系。
第二段是关于一位励志女性的:
艾妮塔·穆札尼 (Anita Moorjani)是一个印度裔的香港人。2002年的时候,她患上了淋巴癌,病情迅速恶化,几乎夺去她的生命。
好在后来,她的疾病奇迹般地痊愈。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艾妮塔,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人生,得出一个最重要的领悟:爱自己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序位法则”和艾妮塔·穆札尼,我没听说过。本着好学的态度,认真查阅了资料。结果令人颇感失望。
1.“序位法则”。网上查这个名词,出现大量心理咨询、心灵讲座之类的文案,并没说明此理论的来源。翻阅了许多文章后,终于查到其提出者是一名叫伯特·海灵格的德国人。此人年轻时是天主教神父,之后致力于心理学研究,发展出“家庭系统排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一个家庭治疗理念。
在海灵格的代表作之一《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里,找到了这个所谓“序位法则”的源头:
第三章《父母与孩子》
海灵格创造的“家庭系统排列”,简称为“家排”,是一种介乎心理学和心灵玄学的治疗技术,缺乏科学依据,也没有得到科学证实,存在很大争议。关于“家排”国内也有不少负面新闻。
作者引用的“序位法则”只能说是“海灵格的话”,不能当作心理学的一条理论,这样笼统的表述,虽令人咋一看很信服,但作为证据并不充足。
2.艾妮塔·穆札尼。她的畅销书《死过一次才学会爱》(《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讲述了自己在濒临死亡灵魂出窍,重生后癌症奇迹般消失的经历。之后她成了名人,常受邀到全球各地演讲。向所有人分享她的故事,谈论如何面对绝症和死亡,教人们怎样放下恐惧、重建心灵、选择爱。网上有不少她的演讲视频,看起来很是励志。
但是,她的故事存在不少质疑,她是否真的濒临死亡缺乏实锤:
艾妮塔总是刻意在回避她的详细医疗记录、诊断结果这些能证明她可能有过NDE(Near Death Experience濒临死亡)的经历,她的医疗记录都不是从她口中得来的,都是别人深挖出来的。很多NDE经历者都提供了自己的临床死亡证明,她的病情根本就没到那一步。
有人怀疑艾妮塔经历的真实性,但由于她的书和演讲都是在告诉人们好好爱自己,并无毁三观的言论,大家也觉得没必要花大量时间细究,当作鸡汤听一听也没什么不好。
这种真伪难辨的鸡汤,喝下去虽不伤身,却也不能“强身健体”。
我不知道作者是在哪里看到这些,做了引用,还是真的读过这些书,在了解后写入文章。反正当我查出这两条论据都存在疑点时,对其印象大打折扣。
也许,你会说其实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大多都是快速浏览后随手转发而已。但正是由于这种普遍的随意,让很多存在问题的话被无数人引用或奉为经典,没人探究源头、判别真伪,我们获取到的有效信息越来越少。
拾遗在《求求你,别再“绑架”崔永元了》这篇文中,挖掘出大家热转了大半年的文章原来是伪造的,其源头竟是一个知名骗子的演讲。假借名人之言制造热点,是现在不少人的惯用伎俩。为什么越来越夸张,就在于极少人一探究竟。那些冠以“鲁迅说”“张爱玲说”的文字,总能成功吸引大众的目光,带来流量。真正好好看过他们作品的人并不多,所以文风和内容再奇怪,也不会被识破。
同样,文中引用某个理论或某段话,是否存在、是否真实、是否合理,也很少被人思考。在信息爆炸并加速升级的时代,“懒得动脑”是个可怕的习惯,它很容易让人丧失判断力与思维能力,从而来者不拒、被他人左右。
作为一个小小的自媒体人,我能做到的就是确保观点和论据都足够严谨。这需要大量阅读、查证、思辨,在此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也在不断收获、积累新知识,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快乐,来自于对“脑子是个好东西”的体会,以及对未知和不确定的强烈好奇,更来自于深度挖掘后的恍然大悟。
这种快乐,愿你也拥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