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隐居的地方,各打一字,都是心。佛家强调方寸之间的重要性。世界再大,也大不过人心。
前几天回母校探望师友,毕业几年后重回学校,有了很多与读书时相比不一样的感觉。
母校有三个校区,我在位于郊县的新校区度过了大学的前半段时光。新校区很大,占地三千多亩,生活区和教学区隔一座长桥相望,遇到灰蒙蒙的天气,在桥的这头都看不到那头。那两年,每天走出宿舍,先要穿过一条同样很长的商业街,再跨过那座桥,才能到教室和图书馆。那时候觉得那段路好长好长,走完它需要好久好久。为解决行路之苦,很多同学都买了自行车,上下课高峰期,一辆辆自行车在人流中穿行,成为长久印在脑海中的画面。
然而如今重游新校区,走遍曾经走过的每个角落,越发觉得它是那么得小,真的不用多久就完成了整个游览。曾经感觉建筑规模庞大宏伟的图书馆,现在看起来似乎也小了几个尺码。曾经觉得可以泛舟的湖面,如今也觉得不过一池浅水。
路还是那样长,楼还是那样高,可是我已经找不到那么长、那么高的感觉了。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看待时间一样,同样的一分钟,快乐时总觉短暂,痛苦时则那样漫长。空间和时间一样,都会因人看待方式的不同,带给人巨大的差别。
大和小本是相对的概念,曾经感觉很大的东西,后来之所以变小,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到了更大的存在,心里便有了更大的空间。进入大学前,我从未离开过所在的城市一步,城市不大,我的活动范围更局限于家和学校之间。大学填报志愿后,那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车程,对我来说,是突然就要接受的一条遥不可及的路,则让父母着实难受了一阵子。火车上,花了几个小时才将秦岭山脉甩开,让我读出了地理课本里无法描述的壮观。初次踏上新校区的土地时,那种不可思议的大带给大脑的冲击至今不曾忘记,曾经走走就到的教室,那时要走啊走啊走,然后才能走到。这种心态下,怎么会不觉得大呢。
刚在北京工作时,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通勤时间太长,身边的同事大都要花一个多小时。小时候看爸爸骑自行车去上班,问他要多久才能骑到单位,他说快点骑要花15分钟,记得当时特别心疼他。现在换作爸爸心疼我了。这几年,北京的大我已完全领教,便不再为路上折腾的那点时间顾影自怜。后来搬近居住,有段时间身体不好,医生建议多走路锻炼,于是放弃乘车上班,改为步行,单程花掉近40分钟。不再觉得时间长,路程却觉得长了。可是呢,坚持了半年逐渐养成习惯,不觉艰难反觉享受。
去台湾旅游,在酒店安顿好后,打算去大名鼎鼎的诚品书店。酒店服务员热情地帮我叫了出租车,说诚品好远哦。可是不到二十分钟,我就站在了诚品的门口,不觉要笑,因为酒店服务员的话,给了我将近一个小时车程的心理准备。想想其实很好理解,台湾本身不大,再除去大面积的山地,适宜台湾人居住的城市空间更加有限,所以难免要善意地调侃一下台湾这个“小”地方了。这种对比下,那位服务员所认为的远,和我认为的远,就不是一个概念了吧。
元稹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借用了人们面对自然界的心态,来阐述一个人生道理。看过了更广阔的世界,人就会渺小化曾经的空间。同样地,经历过更大的挫折,曾经的小得小失就会变得不值一提。
小时候,弄丢一颗好吃的糖果,可能都会让我们伤心好久。后来,我们会弄丢更贵更难得的东西,也就消化了失去一颗小小糖果的痛苦,因为有更大的痛苦需要面对。再后来,我们失去的东西越来越多,甚至会失去最亲近的家人,于是渐渐明白,对于人生来说,失去才是永恒,所以反倒学会了珍惜。
人就是这么主观的生物,会随身心境的提升,尽可能地改变着对万事万物的看法。成长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吗,脚下走更多的路,然后发现世界,心上吃更多的苦,才能体会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