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对于一个拥有非农业户口的人来说,是何等的荣耀,那时,户口几乎是身份的象征!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68471/63d8599ddcee3589.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还是很落后的,家里流行的几大件是彩电、冰箱、单缸洗衣机,紧俏的时候,购买家电是要票的!
那个年代,也是商品粮户口横行的时代。吃了商品粮就有了铁饭碗,衣食住行、医疗、养老都有了保障。
而在农村,分田到户的农活基本全靠人工,农民的日子非常的艰苦,巨大的无法想象的城乡差别使得农民渴望吃上商品粮。有门路的,纷纷托关系为自己和孩子,想方设法农转非(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没门路的家庭,孩子们跳出农门的方法就是考大学,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只能务农,务农那就意味着受罪。
注:当时,农民习惯称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之人为吃商品粮的人。
一、农业户口买成城镇户口
到了九十年代,商品粮的户口放松了,估计是城市为了扩大规模。地方政府纷纷开始卖商品粮户口,县城卖,省城也卖。很多农民感觉是久逢干旱迎透雨,有些经济实力的家庭纷纷掏了腰包,加入商品粮户口行列,我的一位亲戚就是成批购买户口中的一员。
大概是在1991年,县城卖户口了,一个户口六千,再加两千买个合同制工人。为了女儿的未来,亲戚掏了八千,女儿顺利的在县城某机关上了班。
有意思的是,亲戚的女儿找了一个省城的对象,没过多久,省城开始了卖户口,亲戚又掏了两万,把女儿变成了省城人。
二、农业户口翻身得解放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以来,户口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农民进城务工成了常态,就业和户口没有了丁点关系,城乡之间更是没了鸿沟,就连购房、上学,也只是同是否是当地户口有关,政策给农村带来的红利是那个年代无法想象的,农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非农业户口人员!
1、政策红利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强度远远低于了那个年代,特别是土地30年不变政策的推行,地里种植的种类多了,很多农民在地里刨出了金疙瘩,大片的荒山变成了果园,秀丽的山村变成了旅游景区,甚至很多城里人到农村投资!
2、拆迁红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土地成了香饽饽,新农村建设、整村拆迁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
耕地被占用,政府会出资来补偿;房屋拆迁会得到开发商的补偿,拆迁户一家会得到一笔不菲的拆迁费和几套住房。在房子日益飙升的今天,房子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而面临着征地、拆迁,原来将户口迁到市里的,又在千方百计的找关系迁回农村。在这大潮流下,亲戚的女儿不得不再次迁回了老家,准备享受政策红利。这种将户口弄到市里,再弄回去的情况绝非个例。
从此,丑小鸭的农业户口,变成了金凤凰,那些曾挣扎在农转非梦魇中的农民怎么也不会想到会有今天;而非农业户口人员再也没有了的原来优渥条件,不得不承认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买户口的思考
谁能想到二、三十年后,土地会这么值钱?谁会想到当时的钱是那么的值钱,又是那么的不值钱?谁会想到那么落后的中国发展到今天的局面?现如今,那些曾经花了那么多钱买户口的人,也许会后悔,但未来总是未知。
假如当时把买户口的钱投资买房,那么,到现在值多少钱?想想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开始了商品房,按当地的房价,买户口的钱足够买下六、七十平米的房子,六、七十平米的房子放到现在是多少钱?按照最保守的当地房价六千算吧,也是三、四十万呢,再加上买出、买回找关系的人情钱,里外里那是多少钱!
再假如,用那些钱来投资其他生意、股市、债券等,也许赚的更多,也许会赔!
再假如,将买户口的钱存入银行吃利息,到现在,连本带利能买几平米的房子!
无论当时是从农业户口买成城镇户口,还是现在又从城镇户口弄回农村,都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出发点都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所以,不能简单的用金钱换算来衡量。而中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标准,你更无法占卜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