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时才想起,小时候吃的盐都是颗粒状的,那时老百姓家里还没有精盐,因为是粗粒所以称其粗盐。
还记得好奇时尝了一粒盐的味道,很咸。
以前炒菜撒盐时,都会把盐从袋子里一抖一抖的倒在手心里,之后顺势撒到锅里,咸淡全凭感觉的计量,时间长了,感觉的计量越来越准,不过偶尔还是会说句“哎妈呀,咸了!”或者说句“哎妈呀,淡了!”不过淡了总比咸了好,淡了还可以加盐,咸了虽然可以加水,倒是这水总也融不进汤里的味。
慢慢的,粗盐被装进罐子里,那罐子是吃完腐乳留下的,土黄色瓷釉的小罐子,有着竹子的纹样,罐口很大,很方便的伸进五指攒出盐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装着粗盐。
粗盐真的很粗,有时嚼着菜时会突然停下,抿着嘴把盐粒吐出,早已习以为常。有时为了炒菜的口感,也会费事的把盐搁到菜板上,用菜刀一点一点慢慢碾碎,之后在用菜刀拾起,慢慢的剥到锅里。
突然有一天,电视里提倡吃加碘的盐,一时不清楚碘是什么,班级里老师给每个人发一粒小药粒,说是碘药,预防粗脖子。
后来厨房里有了两个盐罐子,一个里面放粗盐,一个里面放精盐。好像精盐比粗盐贵,所以炖菜时依然放粗盐,只有炒菜时才放精盐。放精盐时似是节省般一小勺一小勺的放。
到现在厨房里只有精盐,若非无意中想起,早已忘记生活还有这么一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