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这样评价王安石:悠悠千祀,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确实,近千年来,王安石一直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反面典型,似乎北宋亡国,他才是罪魁祸首。而在梁启超心里,对王安石评价却是“伟人”、“国史之光”,所以才会有如此打抱不平之语。
自古以来,变法者一直被认为离经叛道,几乎无人有一个体面、妥善的结局,远至商鞅、李悝、管仲,后有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近代有康有为、梁启超……
他们是逆行者,在反对和怀疑声中踽踽独行,稍一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辽宁大学中文系毕宝魁教授通过这本《大宋宰相王安石》,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孤独的王安石。
鄞县,王安石理想的试验田
鄞县,就是今天的宁波鄞州区,这里也是王安石政治生涯的开端。
虽然仅仅只是一个县令,却成为了他牛刀小试,走向可以施展自己改造社会之抱负的地方。
上任第一天,王安石便在衙门里慷慨激昂地和属下约法三章:一、善待百姓,除俸禄外不拿百姓分毫;二、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支持;三、想方设法提升当地百姓生活。
出于公心的约法三章,王安石获得了衙门里和鄞县百姓的信任。
但如果只有热情的口号,这些信任恐怕马上会被消耗完毕,王安石到鄞县后的第二天便开始用脚步丈量这片他管辖的土地。
他在各乡走了二十多天,对全县各乡村邑镇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实地考察全县的河流沟渠,山川地貌,掌握了及其宝贵的一手资料。
从走访中,他对农村的高利贷给百姓和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确实,那些村民为了能够在春天里及时耕种,但手头却没有钱,只能向富户们借,这平均利息就有四分,也就是春天借100文,到了秋天就得还140文。年成好的时候也就罢了,歉收的年头简直就成了一场灾难!
于是,后世著名的“青苗法”原型就出现了,由官府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发放专项的青苗贷款,以解救农民生产中出现的临时性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减轻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成为了一项了不起的社会改革尝试。
青苗法的成功,给了王安石极大的信心,打铁趁热,他还在鄞县兴修水利,发展当地经济。
三年任期一满,鄞县已然是政通人和,一派向荣之景。
可以说,鄞县的三年执政,给了王安石极大地信心,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后来对变法中能够自信到“武断”的原因。
因为这块试验田,是他一步一步亲自培育出来的。
后来的王安石在政治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对鄞县的牵挂始终就没有停歇过。鄞县的山水人文,风情民俗,无一不在他的回忆中。
他在《忆鄞县东吴太白山水》中深情写道:三年飘忽如梦寐,万事感激徒悲歌。
可见,鄞县的三年经历,对他人生影响之巨!
王安石不做京官缘由,因为穷
细翻王安石的履历,他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地方上任职,尤其是在前文提到的鄞县的执政经历为他后来的改革提供了不少实践经验。
但作为一名仕途上积极争取的官员,大多都希望自己能够留在朝廷中枢,因为这样才能经常解除皇帝和权要大臣,容易被发现而受到重用。
所以,按照当时朝廷规定,及第的进士在前三年任期满之后,可以由本人提出申请到有关部门去应试,求得馆职,也就是所谓的京官。
对于这个其他官员打破头都想往里挤的位置,王安石却不怎么感兴趣,他还是想去地方任职。
到地方上任职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重视实务,想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为朝廷,为百姓做点实事。
但还有一个关键且现实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原因。王安石的家庭虽然不能说是一贫如洗,但作为家族顶梁柱,他的家庭负担却很重,如果自己留在京师任职,他的收入却比其他地方的官职要少得多,京师的消费水平又非常的高,俸禄就剩不下多少,家庭生活就会出现困难。
所以,地方任期届满后,即使有像欧阳修这类要人推荐,王安石还是没有去参加选拔馆职官员的考试。
甚至后来,仁宗皇帝亲下敕牒任命他为“集贤校理”的馆职,对于别人梦寐以求的职位,他还是推辞了,理由还是“先臣未葬,二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
那时的王安石比我们现在的中年打工人的压力可要大太多了,照顾老母、寡嫂、幼侄,还有自己妻儿的责任都在肩头,再加上京师的开销又大,他自己也是一个不善交际搞关系的直肠子,也难怪放弃难得的“近水楼台”机会!
孤独,逆行者的标签
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太多的阻力,这位历史著名的改革家就如你湍急的河流中逆流而上,此中滋味可想而知。
曾经的忘年之交欧阳修称赞他:“德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且誉为“沉默端正,守节难进之臣”,可如今不但连续上札子反对青苗法,而且在其治理的本州拒绝执行;曾经为他正名“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的司马光,此刻也怀着对王安石的不满,回洛阳修《资治通鉴》去了,那么多好朋友如宋敏求、苏轼、苏辙兄弟等也都因为变法与王安石产生了矛盾,关系冷淡甚至决裂了。
在变法派内部,也出现了分歧,他的左右手曾布与吕惠卿也因为看法不同而决裂;执行新法的官员们,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原本富国强兵的新法,到他们嘴边成为了被“念歪了的佛经”。
王安石最坚定的支持者神宗皇帝也因为他变更了对皇族的优待政策而产生动摇。
当所有的阻力向他扑面而来的时候,他成为了整个时代的逆行者。孤独,应该就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但是,王安石不会因此停止变法,因为他看到他正在慢慢地接近目标,新法在克服重重阻力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变法大业正在健康地发展。
他在期待,当百姓和朝廷都获得永远的利益之时,那些对自己产生误解的这些朋友或许就能理解自己的苦衷而重新改善与自己的关系了。
这或许也是支撑这位孤独的逆行者最大的倚仗了吧。
结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罢相退居钟山之时。在这之前他的变法主张不断受阻,虽然他也在不断抗争但最后依然被推翻。
寒冬盛开的梅花,注定是孤独的,寒冷和花,本身就存在对立。但也是因为这枝凌寒独开的傲梅,才能在政治上万马齐喑的宋代有了一抹亮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