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看到几篇文章,我对时间不会产生兴趣。
我的认知很简单,以为“时间”是伴着地球的诞生同步出现的,没想到时间体系也是人类发明出来的。
而在其出现之前的千百年间,人类的大多数社会活动,是与自然的运转紧密相连。
比如,二十四节气只是黄河中下游的农民总结出来的天气规律,但古代中国幅员辽阔,其它地方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必须观察真实的自然现象,要学会看天,而不是死记硬背历法。
在古代,秋季并不一定从八月(立秋)开始算,它是由第一片黄叶来定义的;对正午的定义,则是“太阳位于头顶,没有影子”的那个瞬间。
从14世纪开始,出现日晷、水钟和沙漏等,分别利用影子移动、液面降低和沙子填充空间的过程展现时间的推移。随着这些计时工具的发明,以及天文测量水平的提高,大多数社会生产和交际活动脱离了自然规律,开始遵循人类定义的节奏进行。
“时间”这个工具被发明以后,特别是标准化计时出现以后,我们开始精确地对人类进行行为上的管理,最先异化的是人类自己,人类变成了被时间主宰的客体,一切依据时间而定。
比如,睡眠习惯的改变。西方研究者发现,在工业革命以前至少超过2000年的历史里,其祖先在晚上两个分开的时间段内睡觉,之间醒来的“中场休息时间”可以写作、阅读、缝纫、打扫、吃东西等,困了再上床睡。然而,时钟出现后,它消失了。
标准化时间的推广过程,是对生活的异化过程。欧洲各大铁路公司为保证列车时刻表的高速运转,最先使用标准化时间,随之在欧洲广泛传播,在各方面广泛应用。
时间的发明,有助于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造福社会。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切生产活动,其底层都是一条被精确计时的流水线。社会活动要依据时间,家庭生活也要配合。
从最初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规定每天几点开始劳作,无论气候是否适合;工厂什么时候开工、停工有严格限制;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赶到火车站、飞机场;什么时候起床、出门、回家,也开始有了节奏;饭点时段也不再是自己感到饥饿的时候……
一切都是依照时间来规划,离开了它人们就无所适从,但是我们的肉体却不是齿轮,能严丝合缝地一点点运转,于是,时间的精确与肉体的不精确之间便产生了种种矛盾,比如,拖延与自律。
从来没有一个发明能与人们自身结合得如此紧密,就像它天然就该如此。
如果没有时间,我想象不出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时间是人类依据太阳、地球及地球的自转而计算出来的,那在别的星球上,“时间”肯定与我们的不同,就像神话里所说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这种情况会有的吧。
一切都是那么奇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