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在新庄科的河对岸,路要从安坪过河绕行。以前没去过,我们这一去就是两台车八个人。在本月14日这天,新庄科的事罢了,看看时光尚早,大家合计,干脆去一次葡萄沟。只因,那里有一块路碑的存在。
驱车穿过葡萄沟村,再往后一段从水泥路转到了土路,这是农民和石油队的生产路,车道勉强通过,需要全神贯注地行驶。车行约五公里,在一处峡谷入口停下。古人在通往峡谷的崖石上凿刻的台阶层次分明,铺设的石条散乱的丢着。崖壁上有一龛,龛内树着一通石碑,清代嘉庆的年号,洒脱而不失规矩的魏碑字体,记录着这条古道的修建历程,给支持与赞助工程的商号与个人留下美名。
碑文曰;“窃思山林茅塞,固气运之所钟。道路荡平,非亦人力之所修。不有苦植日荒芜以闭滞,于焉修补,介然用之而成路。今何家畔、张家岔之石嘴上,通鄜州之要道,下达延安之显驿。石径险峡,行人望之而骇然。溪流崎岖,驿马倾之以跌足,予早发意念,以起寸衷,独力难以告厥,众捐自然成工。修治阙阶,转窄以为大道。除削石硷,变崎岖而坦平。兹则勒石刊碑,永垂不朽,不亦人欤。道路之无阻,咏王道之升平也。是为序。嘉庆十八年七月庚日承工。”捐助的商号就有合盛号、义和号、三义号、和顺号、义盛号,及个人多少银钱不等。
碑文简练而形象的说明了当年修建这条道路的情况,原道路存在的问题,它的重要性,采取的措施,竣工立碑的目的都有,语言文字起承转合到位。同时,我们知道了那时候的村名可能不是现在的葡萄沟,而是何家畔和张家岔,这个立碑的地方叫做石嘴。作为从鄜州到延安的要道,众多的商号捐助,反映了道路运输环境对商贸业的促进作用。此碑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因为在峡谷的入口处,向里看,石壁蜿蜒如蟒,溪流清澈,芳草萋萋。我试着走走,转过一道弯,峡谷有向上凿刻的通道,而且隔得不远又有一条。峡谷内是天然的美景,清凉的风伴你左右,岩石、水流与草木,我与天上一线的蔚蓝,色彩是安静的,鸟鸣、水声与苔藓的生长是呼应的。如果不是天晚,我愿意一直这样走下去。
折返,等待出发的时候,一位老妇人背着两个蛇皮袋子走到我们面前。随着问话的随意,老妇人放下警惕,打开话匣。她就是葡萄沟前庄人,她告诉我们,这条道路大概三十多里路,直通富县圪台,中间有海棠沟等多处岔路,仅从峡谷到台地上的弯道就有四五处,都是过去石匠用錾子敲出来抠出来的。我推测,古道在峡谷与山路间交叉,有多种实用功能。比如节省路程少走弯路,为了方便驴骡等牲畜的饮水,为了夏日遮阴,也可以在发洪水期间紧急避险。为生活所迫的古人,一定少有如今旅游的闲情。
回返的路程,我们将老妇人和她装树叶的口袋一起捎回葡萄沟村,她在家的儿子几番打电话催问。农村生活的艰辛,往往是城市人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她们一生都在为那口饭挣扎,她们每天要喂饱老少人口,喂饱牛羊,耕作与行走,喘息与嘶吼在黄尘中。想到这,不由鼻子有些发酸。
葡萄沟村口的石壁上,还残留着过去时代的宣传标语。有几个明显的洞口,专家看后说,这是北朝的佛造像洞窟。过去的路哪有现如今的顺畅,虽是沿着河畔,较如今要低下不少。这些洞窟被滞了厚厚的淤泥,佛像分化严重,早已斑驳不清。
16日,我又开车前来,独自漫走在葡萄沟的村路。路边的养牛场有个大碾盘,几位老人把褥子铺在上面坐着晒夕阳。前后庄中间有座石桥,石桥那边有石臼,流水哗哗作响,形成个墨绿的水潭。再看,分明是人工开凿的引流渠道。这时,一群牛走过去,拦牛的男子被我拦着说话,他告诉我这三条磲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两个石臼的水潭是机器下叶轮的地方,机器一个磨面一个磨米。后来水磨坊被洪水冲垮了,再也没恢复起来。
葡萄沟的山上,还能看见一排排的土窑洞,没有遮掩的敞开着。有些旧窑院栽种的树,现在开着梨花和桃花,白的红的如云霞。我欣赏这些景色的时候,一位老妇人拿着拦羊铲子,好奇地打量我。我告诉她我是闲逛的。她告诉我,她要把地里的牛往回赶。再问,她八十多了,十六岁从志丹嫁过来,后面的水磨坊,她都用过,现在她老了,浑身的不舒服,但是活儿仍要干,不干谁干呢。说完丢下我,我在原地啥也不想想,只是静静地看着远山。
2023.04.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