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庸置疑資訊已經完全是碎片化,
極度抽象化,
零散的資訊給人跳脫的感受。
可能是對一條新聞或一則訊息,
表現出極端的憤怒,極端的同情,
極端的各種情緒,
然後又很快地消解。
人在與資訊的不斷接觸中,
不斷重複上述的過程。
我無法認同這樣的資訊世界,
這對理解這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阻礙,
同時也對思考人生產生了阻礙。
一昧地追求那種瞬間的結果,
沒有時間的加成,
得到的那種當頭棒喝的體驗是不真實的。
回顧這一兩個月觀察身邊的事情,
著實在情緒上有很多次不自覺的跳脫。
不真實的東西是不可能去準確把握的,
依然還是以前思考的那種結果,
碎片化的東西只能通過印象去把握,
這是至今唯一能想到的方式。
當周遭難以避免就是這樣的環境,
我也不能保證能夠準確把握自己的人生。
印象無非是自我經驗和外界的價值,
但對年輕人來說,
更大的部分是別人述說的經驗,
和社會表現出來的價值尺度。
無法準確地把握自己,
讓我覺得人生缺乏了自主性。
對成功的定義變得很單一,
對價值觀的定義也趨於極端,
高喊著一切卻又對一切所知甚少。
碎片化的資訊似乎都是在壓縮時間,
這種點到點認知方式真不知何去何從,
這讓我一直認為的無路可循變得合理,
知道要朝那邊走卻不知要怎麼邁出腳步。
眼看著知行無法合一,
也真不知道怎麼去接上知和行中間那一塊。
重新開始思考資訊碎片化的問題,
是因為看了許知遠的訪談,
受訪者是人類學教授項飆。
曾經最討厭的公知許知遠...
最近一兩年開始變成認同和理解。
項提出的一個詞「層次化」進入視野,
即對事物應該有一種遞進的感受,
於我的理解便可以用來描述知和行的距離。
當認知的東西不再是極端的瞬時的,
而是具有時間性的層次化的漸進的,
人腦袋裡如果充滿了這種認知和智識,
那麼我想知和行之間應該是不再有距離的。
保有理想主義傾向的話,
應該還是會為尋找所謂的層次化,
主動與觀念世界保持警戒的距離,
這勢必又是一個對外界環境對壘的畫面,
但我覺得還是勢均力敵的。
2020.3.21
网友评论